分析 (1)根据波速与距离的关系即可求出;
(2)根据波动的特点,以及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
解答 解:①a、b两点的距离为:x=vt=20×0.25m=5m
②a点先振动,b点后振动,又由某时刻b点达到波峰位置时,a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结合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知,b与a之间可能相距$\frac{3}{4}$个波长,或n+$\frac{3}{4}$个波长,设波的周期为T,则有:$t=\frac{3}{4}T+nT$(n=0,1,2…)
则有:$T=\frac{1}{3+4n}s$(n=0,1,2…)
答:①a、b两点的距离是5m;
②波的周期是$\frac{1}{3+4n}s$(n=0,1,2…).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波动与振动的关系,以及知道波传播的周期性,即经过周期的整数倍,波形不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 | |
B. | 氢原子的能级理论是在玻尔在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
C. |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 |
D.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加速度a=$\frac{F}{m}$ | B. | 电场强度E=$\frac{F}{q}$ | C. | 电功率P=$\frac{{U}^{2}}{R}$ | D. | 电流强度I=$\frac{U}{R}$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地面对斜劈没有摩擦力作用 | B. | 小物块第1s内下滑距离为1m | ||
C. | 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3N | D. | 小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块从开始运动到返回底端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为3mgt0sinθ | |
B. | 物块从t=0时刻开始运动到返回底端的过程中动量变化量大小为$\frac{3}{2}$mv0 | |
C. | 斜面倾角θ的正弦值为$\frac{5{v}_{0}}{8g{t}_{0}}$ | |
D. | 不能求出3t0时间内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体的机械能增大 | |
B. | 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 |
C. | F与摩擦力所做功的合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量 | |
D. | F与摩擦力所做功的合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一共可以辐射出8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 |
B. | 辐射出的光子中 有4种属于莱曼系 | |
C. | 波长最短的光子是n=5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的 | |
D. | 使n=5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0.85eV的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
B. | 开普勒根据自己多年的观测资料,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 |
C. | 人类发现天王星的依据是由开普勒定律计算出的结果 | |
D. |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了能量守恒定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