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在纸平面上有一长为h的光滑绝缘空心细管MN,管的M端内有一带正电的小球P1,在纸平面上N端的正右前方2h处有一个不带电的小球P2,开始时P1相对管静止,管水平速度v1,小球P2在纸平面上沿着以于MN延长线方向成45°角的速度v2运动.设管的质量远大于P1的质量,P1在管内的运动对管的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两小球的重力).已知P1离开N端时相对纸面的速度大小恰好为$\sqrt{2}$v1,且在离开管后最终能与P2相碰,空间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试求:
(1)P1的比荷
(2)v1和v2的比值.

分析 (1)小球P1在管中水平向右运动,受到指向N的洛伦兹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根据小球离开N端时的速度大小,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求出沿MN方向的分速度,从而求出小球的加速度,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比荷的大小;
(2)P1离开管口后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P1做圆运动的起点,同时求得P2所在的位置,根据圆周运动的周期性及相遇条件求解即可.

解答 解:(1)F1为P1参与的运动而受到指向N端的洛伦兹力,
其值为:F1=qu1B(其中q>0,为P1的电量),
P1对应有指向N端的加速度:a=$\frac{F}{m}$=$\frac{q{v}_{1}B}{m}$ (其中m为P1的质量),
P1在管中运动会使它受到另一个向左的洛伦兹力,此力与管壁对P1向右的力所抵消,
P1到达N端时具有沿管长方向的速度:u=$\sqrt{2ah}$=$\sqrt{2{v}_{1}Bh\frac{q}{m}}$
所以,P1对纸平面的速度大小为v=$\sqrt{{u}^{2}+{v}_{1}^{2}}$,又因为v=$\sqrt{2}$v1,所以u=v1
即:2v1Bh$\frac{q}{m}$=v12,所以P1的比荷为:$\frac{q}{m}$=$\frac{{v}_{1}}{2Bh}$;
(2)P1从M端到N端经历的时间为:
t1=$\sqrt{\frac{2h}{a}}$=$\sqrt{\frac{2hm}{q{v}_{1}B}}$=$\frac{2h}{{v}_{1}}$,
P1离开管后在纸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与周期分别为:
R=$\frac{mv}{qB}$=2$\sqrt{2}$h,T=$\frac{2πm}{qB}$=$\frac{4πh}{{v}_{1}}$,
P1经t1时间已随管朝正右方向运动:s1=v1t1=2h,
所以P1离开N端的位置恰好为P2的初始位置,而P2经时间t1已运动到位置s2
路程:s2=v2t1=2h$\frac{{v}_{2}}{{v}_{1}}$,
所以P1只能与P2相碰在图中S处,相遇时必为:t=t1+(k+$\frac{1}{2}$)T,k=0、1、2、3…,
且要求P2在这段时间内恰好走过2R的路程,因此有:v2t=2R=4$\sqrt{2}$h,
即得:v2=4$\sqrt{2}$$\frac{h}{t}$=$\frac{2\sqrt{2}{v}_{1}}{1+(2k+1)π}$,所以:$\frac{{v}_{1}}{{v}_{2}}$=$\frac{1+(2k+1)π}{2\sqrt{2}}$  (k=0、1、2、3…)
答:(1)P1的比荷为$\frac{{v}_{1}}{2Bh}$;
(2)v1和v2的比值:$\frac{{v}_{1}}{{v}_{2}}$=$\frac{1+(2k+1)π}{2\sqrt{2}}$  (k=0、1、2、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粒子的受力分析粒子在管中的运动情况,离开管口后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画出粒子相碰时的草图,确定位移关系,注意圆周运动的周期性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1)图1游标卡尺的读数为5.212cm.
(2)图2螺旋测微器的测量读数应是1.105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为了验证动能定理,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备有下 列器材:打点计时器所用的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天平、细沙.他们称量滑块的 质量为M、沙和小桶的总质量为m.当滑块连接上纸带,让细线跨过滑轮并悬挂空的小桶时,滑块处于静止状态.实验时为保证滑块受到的合力与沙、小桶的总重力大小基本相等,沙和小桶的总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M远大于m,实验时为保证细线拉力等于滑块所受的合外力,首先要做的步骤是平衡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绝缘水平直线轨道上方的P点,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的检验电荷),从轨道上的A点以初速度v0沿轨道向右运动,当运动到P点正下方B点时速度为v.已知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在A点的电势为φ(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P到物块的重心竖直距离为h,P、A连线与水平轨道的夹角为60°,k为静电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在A点的电势能EPA=Qφ
B.物块在A点时受到轨道的支持力大小为mg+$\frac{3\sqrt{3}kqQ}{8{h}^{2}}$
C.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在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B=K$\frac{q}{{h}^{2}}$
D.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在B点的电势φB=$\frac{m}{2q}$(v02-v2)+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带电量均为+q的一对点电荷,被分别固定在空间相距2h的A、B两点.在正电荷的电场区域内,有一个电子(电量为e,质量为m,重力可不计)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设此时电子到正电荷的距离为x,则该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frac{2kqe\sqrt{{x}^{2}-{h}^{2}}}{{x}^{3}}$,电子的动能Ek与距离x的函数关系为Ek=$\frac{2kqe({x}^{2}-{h}^{2})}{{x}^{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如图所示,两块平行金属极板MN水平放置,板长L=1m.间距d=$\frac{{\sqrt{3}}}{3}$m,两金属板间电压UMN=1×104 V;在平行金属板右侧依次存在ABC和FGH两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区域,正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B1,三角形的上顶点A与上金属板M平齐,BC边与金属板平行,AB边的中点P恰好在下金属板N的右端点;正三角形FGH内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2,已知A、F、G处于同一直线上.B、C、H也处于同一直线上.AF两点距离为$\frac{2}{3}$m.现从平行金属极板MN左端沿中心轴线方向入射一个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粒子质量m=3×10-10 kg,带电量q=+1×10-4 C,初速度v0=1×105 m/s.
(1)求带电粒子从电场中射出时的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
(2)若带电粒子进入中间三角形区域后垂直打在AC边上,求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B1
(3)若要使带电粒子由FH边界进入FGH区域并能再次回到FH界面,求B2应满足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探究动能定理”实验.请补充完整下列实验步骤的相关内容:

(1)用天平测量小车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砝码盘的质量m0;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0.525cm;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2)在砝码盘中放入适量砝码;适当调节长木板的倾角,直到轻推小车,遮光片先后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的时间相等;
(3)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填写相应物理量及其符号);
(4)让小车从靠近滑轮处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A和△tB
(5)步骤(4)中,小车从光电门A下滑至光电门B过程合外力做的总功W=(m+m0)gs,小车动能变化量△Ek=$\frac{1}{2}$M($\frac{d}{△{t}_{B}}$)2-$\frac{1}{2}$M($\frac{d}{△{t}_{A}}$)2(用上述步骤中的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比较W和△Ek的值,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6)重新挂上细线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质量,重复(2)~(5)步骤.
(7)本实验中,以下操作或要求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B.
A.尽量减小两光电门间的距离s
B.调整滑轮,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C.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
(1)利用甲图装置,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运动,如图丙的4条纸带中最符合实验要求的是B.

(2)某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更改,如乙图,把橡皮筋的固定点改为A点,操作如下:
a、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的一端夹在小车后端,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将平板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调整高度,直至轻推小车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记下小车位置.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
c、用2 条、3 条、4 条、5 条、6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皮筋重做实验.
d、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6条纸带中,分别找出小车开始近似做匀速运动的点,并分别测出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1、v2、v3、v4、v5、v6
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条数速度m/s速度平方m2/s2
111.281.64
221.753.06
332.104.41
442.265.11
552.687.18
662.968.76
①请把操作步骤a补充完整.
②用W0表示一条橡皮筋做的功,请在如图丁的坐标纸上画W-v2图象.
③根据你画的W-v2图象,你认为该同学第4次实验操作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于该次实验时小车释放的位置距离较近(填“远”或“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物理课上老师拿出了如图1所示的一套实验装置问同学们可以用来完成高中物理中的哪些学生实验,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不同构想.、
(1)甲同学用此装置来完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①要完成该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C(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实验时,应让小车尽量的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时,不应将钩码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D.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小车质量时,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
②设钩码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要进行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C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D.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2)乙同学用该装置来完成《探究绳的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在小车上加适量钩码.
(3)丙同学用该装置来完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①实验中得到了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选择点迹清晰且便于测量的连续7个点(标号0~6),测出0到1、2、3、4、5、6点的距离分别为d1、d2、d3、d4、d5、d6,打点周期为T.则打下点2时小车的速度v2=$\frac{{d}_{3}-{d}_{1}}{2T}$;若测得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总质量为m,打下点1和点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用v1、v5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若不计一切阻力,则验证点1与点5间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可表示为mg(d5-dv1)=$\frac{1}{2}$(M+m)(v52-v12)(用相关的字母表示).
②下列有关三位同学都用以上装置分别完成各自的实验中你认为正确的是:CD
A.实验中甲必须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乙、丙不需要测出小车的质量
B.实验中甲、乙必须将长木板垫起一定角度以平衡摩擦力,丙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C.实验中甲、乙、丙都要满足钩码的质量要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D.实验中甲、乙、丙都要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小车要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