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在x 轴上有两个点电荷q1和q2(q1在q2左边),电势随着x 的关系如图所示.当x=x0时,电势为0,当x=x1时,电势有最小值U=-U0.点电荷产生电势的公式为U=k$\frac{q}{r}$,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q2在坐标原点处,且为正电荷
B.x0位置处电场强度为零
C.q1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frac{{{x}_{1}}^{2}}{{x}_{0}}$(1-$\frac{2{x}_{0}}{{x}_{1}}$)
D.两个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大小q1<q2

分析 根据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确定出两电荷的电性.由图知当x=x0时,电势为零,由电场的叠加原理求出两电荷的位置

解答 解:A、由图知:x从0到∞,电势先降低后升高,电势随x变化图线的斜率表示场强,在x1处场强为零,以及x=x0时,电势为0,知q2是正电荷,在x轴上坐标原点;q1是负电荷,在x轴的负方向上.故A正确.
B、电势随x变化图线的斜率表示场强,x0位置处图线的斜率不为零,则电场强度不为零,故B错误.
C、设q1的坐标为x,则$k\frac{{q}_{2}}{{x}_{0}}+k\frac{{q}_{1}}{{x}_{0}-x}=0$,$k\frac{{q}_{2}}{{{x}_{1}}^{2}}+k\frac{{q}_{1}}{({x}_{1}-x)^{2}}=0$,解得x=$2{x}_{1}-\frac{{{x}_{1}}^{2}}{{x}_{0}}$,则q1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frac{{{x}_{1}}^{2}}{{x}_{0}}$(1-$\frac{2{x}_{0}}{{x}_{1}}$),故C正确.
D、因为两电荷在x1处产生的场强为零,根据场强的叠加知,两个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大小q1>q2.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信息给予题,关键要抓住题干中有效信息和图象中有效信息,利用叠加原理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指纹传感器已经走入日常生活中,设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阵列了10万金属颗粒,每一颗粒充当电容器的一极,外表面绝缘,当手指贴在其上时就构成了电容器的另一极,这就组成了指纹传感器.当手指的指纹一面与绝缘表面接触时,由于指纹深浅不同,对应的峪和嵴(突起和凹陷)与颗粒间形成一个个电容值大小不同的电容器,则(  )
A.指纹的嵴处与半导体基板上对应的金属颗粒距离近,电容小
B.指纹的峪处与半导体基板上对应的金属颗粒距离远,电容小
C.对每个电容感应颗粒都充电至某一参考电压,在手指靠近时,各金属电极均处于充电状态
D.对每个电容感应颗粒都充电至某一参考电压,在手指远离时,各金属电极均处于充电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甲球放在不带电的乙球左侧,两球在空间形成了稳定的静电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线,A、B两点与两球球心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C、D两点关于A、B连线对称,则(  )
A.A点和B点的电势相同
B.C点和D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同
C.正电荷从A点移至B点,电场力做负功
D.负电荷从C点移至D点,电势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同学通过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用的器材如下:电源(电动势为3V,内阻为1Ω)、电键、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Ω)、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导线若干.(电压表和电流表均视为理想电表)

(1)在图甲中把缺少的导线补全,连接成实验的电路.
(2)开关闭合前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左端(填“左”或“右”)
(3)实验中得到了小灯泡的U-I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增大而增大(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另外,当I=0.5A时,小灯泡的电阻R=4.4Ω.
(4)若某次连接时,把AB间的导线误接在AC之间,合上电键,任意移动滑片发现都不能使小灯泡完全熄灭,则此时的电路中,小灯泡获得的最小功率是0.33W.(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卡儿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B.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场强E=$\frac{F}{q}$,电容C=$\frac{Q}{U}$,加速度a=$\frac{F}{m}$ 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C.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库仑测出了静电力常量的数值
D.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①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C(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②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ADE.(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m1OP=m1OM+m2ON(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过程没有动能的损失,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m1•OP2=m1•OM2+m2•ON2(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分子每秒与器壁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
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C.知道水蒸气的摩尔体积和水分子的体积,可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D.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平衡时,分子势能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中子撞击铝核(${\;}_{13}^{27}$Al)的反应方程为:${\;}_{13}^{27}$Al+${\;}_{0}^{1}$n→${\;}_{13}^{28}$Al+γ,其中γ是光子,已知${\;}_{13}^{27}$Al核的质量为m1,原来是静止的,中子的质量为m2,初速度为v0,${\;}_{13}^{28}$Al核的质量为m3
①若不计光子的动量,求${\;}_{13}^{28}$Al核的速度;
②求辐射出的γ光子的频率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所示为某种弹射装置的示意图,光滑的水平导轨MN右端N处与水平传送带理想连接,传送带长度L=4.0m,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皮带以恒定速率v=3.0m/s匀速传动.三个质量均为m=1.0kg的滑块A、B、C置于水平导轨上,开始时滑块B、C之间用细绳相连,中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处于静止状态,滑块A以初速度v0=2.0m/s沿B、C连线方向向B运动,A与B碰撞后粘合在一起,碰撞时间极短,可认为A与B碰撞过程中滑块C的速度仍为零.因碰撞使连接B、C的细绳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滑块C脱离弹簧后以速度 vC=2.0m/s滑上传送带,并从右端滑出落至地面上的P点,已知滑块C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滑块C从传送带右端滑出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B、C用细绳相连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P
(3)若每次实验开始时弹簧的压缩情况相同,要使滑块C总能落至P点,则滑块A与滑块B撞前速度的最大值vmax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