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2016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神舟十一号”发射后首先进入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理论上其发射速度为(  )
A.7.9km/sB.11.2km/s
C.16.7km/sD.大于7.9km/s且小于11.2km/s

分析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7.9km/s即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11.2km/s即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脱离地球束缚的发射速度.

解答 解:7.9km/s即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11.2km/s即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脱离地球束缚的发射速度.“神舟11号”发射后直接进入椭圆形轨道,由此可知神舟11号从地面发射的速度介于7.9km/s和11.2km/s之间,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发射速度大于7.9km/s,小于11.2km/s时,将进入椭圆形轨道,注意理解三个宇宙速度的不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b、c,其中b、c靠在一起放在斜面上,a放在b和c的正中间,开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木块之间以及木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因数都相同,现第一次用左手按住b使之不动,用右手沿斜面向上拉c,使c刚能开始运动;第二次用右手按住c使之不动,用左手沿斜面向下拉b,使b刚能开始运动,则(  )
A.第一次a和c一起向上运动;第二次a和b一起向下运动
B.第一次a不动;第二次a不动
C.第一次a和c一起向上运动;第二次a不动
D.第一次a不动;第二次a和b一起向下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月球表面无大气,因此,嫦娥三号无法利用气动减速的方法着陆,只能靠自身推进系统减小约1.7公里每秒的速度,在此过程中探测器还要进行姿态的精确调整,不断减速以便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图为嫦娥三号在接近段的轨迹示意图,则在此阶段嫦娥三号所受的合力方向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mB,且mA>m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绳一端由Q点缓慢地向右移到P点,滑轮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均不计,关于物体A离地的高度H、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的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H增大,θ角不变B.H减小,θ角变小C.H增大,θ角变大D.H不变,θ角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关于物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B.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永远运动下去
C.卡文迪许通过对行星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
D.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维持运动需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6.如图甲所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A以10m/s的水平速度从距离水平地面5m的高度做平抛运动,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1)求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求物体落地时刻的速度大小.
(3)如图乙所示,物体B与物体A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在同一高度,水平距离为9m,如果有物体B以5m/s的速度正对A同时抛出.两物体何时在空中相遇?相遇时物体A的重力势能多大?(设物体在地面的重力势能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关于失重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失重就是物体所受重力减少
B.“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起飞时,处于失重状态
C.航天员在返回地面前,处于失重状态
D.“天宫二号”在轨运行时,处于失重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B.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赫兹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平板车以v=8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平板车上有一相对静止的木箱,木箱到驾驶室距离l=4.8m,如图所示,某时刻司机突然发现路前方有一路障,司机立刻刹车,使汽车做加速度大小a=4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汽车恰好没有与路障相撞,平板车上的木箱也恰好没有与驾驶室相撞.g=10m/s2.求:
(1)司机发现路障时汽车到路障的距离;
(2)木箱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