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工人需要把质量m=30kg的货箱沿斜放的木板推上卡车。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θ=37°,货箱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假定工人推力的方向与板面平行,货箱始终沿板面匀速运动(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木板对货箱的支持力大小;

(2)木板对货箱的摩擦力大小;

(3)工人对货箱的推力大小。

【答案】1240N248N3228N

【解析】

(1)如图,对货箱进行受力分析,可知

木板对货箱的支持力为

N=mgcos37°=240N

(2)木板对货箱提供的滑动摩擦力为

f=μN=48N

(3)由货箱沿板面匀速运动可知其所受合外力为0,则有

F=f+mgsin37°

代入数据得

F=228N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高速行进的火车车厢正中的闪光灯发一次闪光向周围传播,闪光到达车厢后壁时,一只小猫在车厢后端出生,闪光到达车厢前壁时,两中小鸡在车厢前端出生。则(

A. 在火车上的人看来,一只小猫先出生

B. 在火车上的人看来,两只小鸡先出生

C. 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一只小猫先出生

D. 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两只小鸡先出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C.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水平面上有质量相等的ab两个物体,水平推力F1F2分别作用在ab上,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物体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两物体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D.则整个过程中

A.F1的冲量等于F2的冲量

B.F1的冲量大于F2的冲量

C.摩擦力对a物体的冲量等于摩擦力对b物体的冲量

D.合外力对a物体的冲量等于合外力对b物体的冲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半径为R、质量为M一光滑圆槽静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从槽的顶端由静止滑下,直至滑离圆槽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m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m飞离圆槽时速度大小为

C.m飞离圆槽时速度大小为

D.m飞离圆槽时,圆槽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通直导线MN上通有由MN方向的电流,矩形导体线框abcdMN位于同一平面上,下面哪些措施可以使线框中有沿abcd方向的感应电流(  )

A.增大MN上的电流

B.线框向靠近MN的方向移动

C.减小MN上的电流

D.线框向远离MN的方向平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用照相机对着小球每隔拍照一次,得到一幅频闪照片,用刻度尺量得照片上小球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照片与实物的比例为1:10,则(

A.图中对应的小球在通过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是

B.图中对应的小球在通过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是

C.图中对应的小球通过位置处的瞬时速度是

D.图中对应的小球通过位置处的瞬时速度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质量为m2=2Kg的长木板A放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4;物块B(可看作质点)的质量为m1=1Kg,放在木板A的左端,物块B与木板A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现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在木板A的右端,让木板A和物块B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木板A和物块B的速度达到2 m/s时,撤去拉力,物块B恰好滑到木板A的右端而停止滑动,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动摩擦力,g=10m/s2,求:

1)要使木板A和物块B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2)撤去拉力后木板A的滑动时间

3)木板A的长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