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分析 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但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不是全部来提供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两个因素有关.

解答 解:A、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但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不是全部来提供重力;故不能说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故A错误.
B、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故B错误.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一定垂直于地面;故C错误.
D、重心是物体各部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如金属环的重心就在环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力、重心的理解,还要了解物体的重心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准确理解重心的概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小于物体b的加速度
B.40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D.40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90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6.如图所示,在网球的网前截击练习中,若练习者在球网正上方距地面H处,将球以速度v沿垂直球网的方向击出,球刚好落在底线上.已知底线到网的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取g,将球的运动视作平抛运动,
求:(1)球刚要落地的速度?
(2)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物理学通常有二个角度描述物理量A的变化快慢(1)相对于时刻的变化率$\frac{△A}{△t}$;(2)相对于空间位置的变化率$\frac{△A}{△x}$.然而在物理国际单位制下有一些物理量的变化率常常被定义成另一个物理量,下面所列物理量组合中属于“前者是后者的变化率”的是(  )
A.速度与位移B.加速度与速度C.功率与能量D.合力与动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一小球从离地面50m高处的A点自由下落,经水平地面弹回后在离地20m高的B处被接住.在上述过程中小球通过的路程是70m;位移的大小是3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某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 (a)所示.

(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
(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4)图(b)所示是甲和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
答: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质点一直处于运动状态B.该质点前4s内位移是2m
C.此图象表示了质点运动的轨迹D.质点在前2秒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  )
A.t=1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5 m/s2
B.t=5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
C.第3 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如图所示,用水平力 F 将一个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G=6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问:
(1)当 F=25N 时,木块没有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2)当 F 增大为 30N 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当 F=10N 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木块从静止开始下滑,下滑 6m 所用时间为 2s,求木块的下滑时的加速度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