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甲、乙两人驾驶的碰碰车在碰撞前都在阻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出位移,根据位移之和为L求出碰撞前速度,进而求出碰撞前的动量;
(2)根据$t=\frac{△v}{a}$求出甲、乙两人驾驶的碰碰车经过多长时间发生碰撞.
解答 解:(1)甲、乙两人驾驶的碰碰车在碰撞前都在阻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甲有:${a}_{1}=\frac{{-k(m}_{1}+{m}_{0})g}{{m}_{1}+{m}_{0}}=-kg$,
对乙有:${a}_{2}=\frac{-k{(m}_{2}+{m}_{0})g}{{m}_{2}+{m}_{0}}=-kg$,
则甲乙两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而初速度相同,运动的时间也相等,所以相撞时,运动的位移相等,
即${x}_{1}={x}_{2}=\frac{L}{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v}^{2}-{{v}_{0}}^{2}=2ax$可得:碰撞时的速度v1=v2=$\sqrt{{v}^{2}-kgL}$,
则碰撞前甲驾驶的碰碰车的动量${P}_{1}=({m}_{0}+{m}_{1})\sqrt{{v}^{2}-kgL}$,乙驾驶的碰碰车的动量${P}_{2}=({m}_{0}+{m}_{2})\sqrt{{v}^{2}-kgL}$
(2)设经过时间t发生碰撞,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
t=$\frac{△v}{a}=\frac{v-\sqrt{{v}^{2}-kgL}}{kg}$
答:(1)甲、乙两人驾驶的碰碰车(含人)在碰撞前的动量大小分别为$({m}_{0}+{m}_{1})\sqrt{{v}^{2}-kgL}$和$({m}_{0}+{m}_{2})\sqrt{{v}^{2}-kgL}$.
(2)甲、乙两人驾驶的碰碰车经过时间$\frac{v-\sqrt{{v}^{2}-kgL}}{kg}$发生碰撞.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解题时抓住两车的位移之和为L且运动时间相等列式求解,难度适中.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D两点的电场强度不同,电势相同 | |
B. | C,D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电势不同 | |
C. | 将一正电荷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对该正电荷先做正功,然后做负功 | |
D. | 将一正电荷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对该正电荷先做负功,然后做正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伊春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所有轨道均光滑,轨道AB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7°,A点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H=1.8m.一无动力小滑车质量为m=1.0kg,从A点沿轨道由静止滑下,经过水平轨道BC再滑入圆形轨道内侧,圆形轨道半径R=0.5m,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D然后从水平轨道E点飞出,E点右侧有一壕沟,E、F两点的竖直高度差h=1.25m,水平距离s=2.6m.不计小滑车通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小滑车在运动全过程中可视为质点,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小滑车从A滑到B所经历的时间;
(2)在圆形轨道最高点D处小滑车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要使小滑车既能安全通过圆形轨道又不掉进壕沟,则小滑车至少应从离水平轨道多高的地方由静止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副线圈中电压表的示数为44V | |
B. | 副线圈中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frac{1}{100π}$s | |
C. | 原线圈中电流表的示数为2A | |
D. | 原线圈中的输入功率为88 W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增强磁场,铝箔悬浮高度将不变 | |
B. | 铝箔越薄,铝箔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 | |
C. | 增大频率,铝箔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增大 | |
D. | 在刚接通电源产生如图磁场的瞬间,铝箔中会产生如图所示的电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V1>V2 | B. | V2>V3 | C. | a1>a2 | D. | a2>a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块B减少的机械能等于物块A增加的机械能 | |
B. | 物块B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物块A和B增加的动能之和 | |
C. | 绳拉力对A做的功等于B克服绳拉力做的功 | |
D. | 物块A和B的速度大小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_{13}^{27}$A+${\;}_{0}^{1}$n→${\;}_{12}^{27}$Mg+X | B. | ${\;}_{11}^{24}$Na→${\;}_{12}^{24}$Mg+X | ||
C. | ${\;}_{4}^{9}$Be+${\;}_{2}^{4}$He→${\;}_{6}^{12}$C+X | D. | ${\;}_{92}^{239}$U→${\;}_{93}^{239}$Np+X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