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并放两个铁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3kg和m=2kg,如图a所示,现在两个物体上分别加两个水平方向的力,F是15N,方向向右,f是10N,方向向左,求两铁块之间的压力,如果调换M和m的位置,如图b所示,两铁块间的压力是否改变?如果改变,将是多少?

分析 对于M和m,应用整体法可以求得系统的共同的加速度的大小,再采用隔离法 对m或M受力分析,可以求得物体之间的作用的大小.

解答 解:用水平推力F向右推M时,
对Mm整体由 F-f=(M+m)a1
对于m由 N1-f=ma1
所以 N1=12N
调换M和m的位置
对Mm整体由 F-f=(M+m)a2
对于M由 N2-f=Ma2
所以N2=13N;,
答:两物体之间的压力为12N;调换位置后,压力变为13N.

点评 本题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连接体问题,要注意正确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研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实验室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滑块的运动情况,打出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纸带B端与滑块相连接,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纸带中AB段运动的时间为0.08s.
②根据纸带请判断该滑块的运动属于匀减速(填“匀速”、“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
③从纸带可以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为9.20cm,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5.00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加速启动的汽车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C.静止在桌面上的文具盒D.在水平面上减速滑行的木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假如你要撑住一扇用弹簧拉着的门,在门前底面上放一小块石头,门往往能推动石头慢慢滑动,然而,在门下缝隙处塞紧一个木契,虽然木契比石头的质量更小,却能把门卡住,这是什么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30°,小木块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前进了0.45m抵达B点时,立即撤去外力.此后小木块又前进0.15m到达C点,速度为零.已知木块与斜面动摩擦因数μ=$\frac{\sqrt{3}}{6}$,木块质量m=1kg.(g=10m/s2,sin30°=$\frac{1}{2}$,cos30°=$\frac{\sqrt{3}}{2}$),求:
(1)木块向上运动在BC段的加速度大小及经过B点时速度为多大?
(2)若木块在AB段所受恒力F沿斜面向上,F多大?
(3)若木块在AB段所受恒力F沿水平方向,F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一个长为a、宽为b的单匝矩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从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的位置开始计时,转速为n转/秒,则(  )
A.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为nπBab
B.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nπBab
C.从开始转动经过$\frac{1}{4}$周期,线框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为2nπBab
D.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e=2nπBabsin2nπ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将一足够长的木板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一可以视为质点的滑块从长木板的左端以v0=3m/s的初速度滑上长木板.已知长木板的质量为M=1kg,滑块的质量为m=2kg,木板与地面间、木板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1,μ2=0.2,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1)若整个过程中滑块始终未离开长木板,则长木板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2)从滑块滑上长木板到长木板静止的过程中,长木板与地面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变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
C.t2时刻两物体相遇
D.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frac{{v}_{1}+{v}_{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高空跳伞爱好者从高空落下,当他快接近地面时操控伞包使自己以5m/s的速度竖直匀速降落.在离地面h=10m的地方突然发现掉了一粒扣子,则跳伞爱好者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为(扣子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g取10m/s2)(  )
A.2sB.$\sqrt{2}$sC.1sD.(2-$\sqrt{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