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汤姆逊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首次发现了电子和质子的存在 | |
B. | 玻尔提出了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
C. |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 |
D. | 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
分析 本题应根据原子物理学史进行分析选择;了解近代物理学中的飞速发展,明确相应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
解答 解: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基础上,引力量子理论,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并没有彻底否定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错误;
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并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D、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物理学史,可按照年代、历史背景、物理学进程进行记忆,注意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初始时刻导体棒加速度的大小a=2g+$\frac{{B}^{2}{L}^{2}{v}_{0}}{m(R+r)}$ | |
B. | 初始时刻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F=$\frac{{B}^{2}{L}^{2}{v}_{0}}{R}$ | |
C. | 导体棒往复运动,最终将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 |
D. | 导体棒开始运动直到最终静止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Q=$\frac{1}{2}$mv02+$\frac{2{m}^{2}{g}^{2}}{k}$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vcosθ | B. | $\frac{v}{tanθ}$ | C. | vsinθ | D. | $\frac{v}{sin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图中,球m1以速度v碰撞静止球m2,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m2的速度一定为v | |
B. | 乙图中,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最大初动能越大 | |
C. | 丙图中,射线甲由电子组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由α粒子组成 | |
D. | 丁图所示的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m$\sqrt{{g}^{2}+\frac{{v}^{2}}{{R}^{2}}}$ | B. | m$\sqrt{\frac{{v}^{4}}{{R}^{2}}-{g}^{2}}$ | C. | m$\frac{{v}^{2}}{R}$ | D. | m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小球的水平位移大小为5m | |
B. | 小球的飞行时间为2s | |
C. | 小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为10m/s | |
D. | 小球落地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项目 | x1/cm | A点瞬时速度/(m•s-1) | x2/cm | B点瞬时速度/(m•s-1) | A、B两点间距离/cm |
数据 | 2.40 | 12.00 | 45.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电阻R1的发热功率为$\frac{Fv}{3}$ | |
B. | 电阻R0的发热功率为$\frac{Fv}{3}$ | |
C. | 整个装置因摩擦而产生的热功率为μmgv•cosθ | |
D. | 导体棒ab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竖直向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 |
B. | 线圈克服感应电流所做的功为mgd | |
C. | 线圈进入磁场的时间和穿出磁场的时间相同 | |
D. | 线圈离开磁场的速度满足关系式v0=$\frac{mgR}{{B}^{2}{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