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按要求连接好两个电路甲和乙,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甲电路中,闭合开关一瞬间,两盏灯同时正常发光
B.在甲电路中,闭合开关后,A2灯立即正常发光,而A1灯慢慢变亮
C.在乙电路中,断开开关一瞬间,A灯立即熄灭
D.在乙电路中,断开开关,A灯慢慢变暗

分析 明确自感的作用,知道在闭合开关时,由于L 的自感作用而产生阻碍作用使与电感串联的灯泡慢慢变亮;而断开开关时,电感阻碍电流的变化,使与电感串联的灯泡慢慢变暗.

解答 解:A、在甲电路中,闭合开关一瞬间,由于电感的作用,A1灯将慢慢变亮,故A错误B正确;
C、乙电路中,断开开关瞬间,电感中产生阻碍电流变化的电动势,A灯会慢慢变暗,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感线圈对电流发生突变时的阻碍作用,会分析闭合和断开瞬间的阻碍作用,知道电感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c轻轻放在a上,整个系统依然处于静止状态,则(  )
A.绳O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小B.绳OO'的张力一定变大
C.连接a和b的绳的张力可能不变D.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如图所示,用50N的力(力与水平方向成37o角)拉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前进,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μ=0.1,求物体前进10m的过程中(sin37°=0.6,cos37°=0.8,g取10m/s2
(1)拉力F做的功
(2)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
(3)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为安检门原理图,左边门框中有一通电线圈,右边门框中有一接收线圈.工作过程中某段时间通电线圈中存在顺时针方向均匀减小的电流,则(  )
A.无金属片通过时,接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
B.无金属片通过时,接收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
C.有金属片通过时,接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D.有金属片通过时,接收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
A.自转中的地球
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
C.在里约奥运会女子仰泳100米决赛时的傅园慧
D.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实验小组A不慎将一条选择好的纸带的前面一部分损坏了,剩下的一部分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数值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T=0.02s,重力加速度g=10m/s2;重锤的质量为m=1kg,已知S1=0.98cm,S2=1.42cm,S3=1.78cm,则:
(1)重锤从B点到C点重力势能变化量是△EP=0.142J;(保留3位有效数字)
(2)记录B点时重锤的动能EkB=0.180J,重锤从B点到C点动能变化量是△Ek=0.140J;(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我们发现,△EP减少和△Ek增加并不严格相等,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摩擦阻力及空气阻力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质量为m的人在质量为M的小车上从左端走到右端,如图所示,当车与地面摩擦不计时,那么(  )
A.人在车上行走,若人相对车突然停止,则车也突然停止
B.人在车上行走的平均速度越大,则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也越大
C.人在车上行走的平均速度越小,则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就越大
D.不管人以什么样的平均速度行走,车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理论上可以证明,天体的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的$\sqrt{2}$倍,这个关系对于天体普遍使用.若某“黑洞”的半径约为45km,逃逸速度可近似认为是真空中光速.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真空中光速c=3×108m/s.根据以上数据,估算此“黑洞”质量的数量级约为(  )
A.1031kgB.1028kgC.1023kgD.1022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四幅演示实验题中,实验现象能正确表述实验结论的是  (  )
A.图甲用磁铁靠近轻质铝环A,A会靠近
B.图乙断开开关S,触点C不立即断开
C.图丙闭合开关S时,电流表有示数,断开开关S时,电流表没有示数
D.图丁铜盘靠惯性转动,手持磁铁靠近铜盘,铜盘转动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