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木板上右端是固定挡板P,在木板上左端和中点处各放有小物块AB,物块AB的尺寸以及挡板P的厚度皆可忽略不计,物块AB之间和物块B、挡板P之间的距离皆为L=1m.设木板C与桌面之间无摩擦,AC之间和BC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均为μ=0.3;物块A、物块B及木板C(连同挡板P)的质量相同.开始时,物块B和木板C静止,物块A以某一初速度v0向右运动。 设物块AB发生碰撞时,物块B与挡板P发生碰撞时均没有能量损失(已知质量相等的两物体发生碰撞时若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后两者速度互换)。最后A恰好没从木板C上掉下来。求:
     (1)物块A的初速度v0等于多少?
     (2)从A以初速度v0在木板C的左端开始运动,经过多少时间,物块B与挡板P发生碰撞?(取g=10m/s2)
(14分) 参考解答:1.A恰好没从木板C上掉下来, 即A到达C的左端时的速度变为与C相同,这时三者的速度皆相同,以v表示,由动量守恒有
3mv=mv0 ……(1)从A以初速度v0在木板C的左端开始运动,先是B相对C静止,A相对C运动的路程为L时,A与B碰撞;碰后A相对C静止,B相对C运动的路程也是L时,B与p碰撞;B与p碰后,A与B相对静止直到A刚没从木板C上掉下来,A与B相对C运动的路程也皆为L.整个系统动能的改变应等于内部相互间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即由 (1),(2) 两式,得2.设B与档板p发生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mV0 = mV1 + 2mV2 ……(4)


由 (4),(5) 两式,得


参考评分标准:(1)、(2)、(3)(8)、(9)每式2分,(4)―(7)每式1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右边角处有一轻质光滑的定滑轮K,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K分别与物块A、B相连,A、B的质量分别为mA、mB,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下的恒力FY拉物块B,使物块A向右滑动.已知当B下降距离h时,A的速度为v,求物块A与桌面间地动摩擦因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研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斜面,每次让钢球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滚下,离开桌边后做平抛运动.在钢球抛出后经过的地方水平放置一块木板(用来调节木板高度的支架在图中未画出),木板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面有复写纸以记录钢球的落点.桌子边缘钢球经过的地方悬挂一条铅重锤.
(1)除了上述实验器材,还需要的器材有
刻度尺
刻度尺

(2)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节木板高度,使木板上表面与小球离开桌面时球心的竖直距离为一确定值h
②小球从斜面某一位置无初速度释放,测量小球落点Pl与铅垂线之间的距离为x1
③调节木板高度,使木板上表面与小球离开桌面时球心的竖直距离为一确定值4h
④小球从斜面同一位置无初速度释放,测量小球落点P2与铅垂线之间的距离为x2
(3)数据处理:若x1、x2满足关系
x2=2x1
x2=2x1
.则说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GA=20N的木块A,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在A上放有重GB=10N的木块B,B与A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求:
(1)若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使A和B一起匀速运动时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2)若水平力F作用在B上,使A和B一起匀速运动时水平面给A的摩擦力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斜面,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滚过桌面后钢球便做平抛运动在钢球抛出后经过的地方,水平放置一块木板(还有一个用来调节木板高度的支架,图中未画)木板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有复写纸,这样便能记录钢球在白纸上的落点,桌子边缘钢球经过的地方挂一条铅垂线.
(1)要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刻度尺
刻度尺

(2)利用本实验装置进行的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CD

A.每次实验过程中,钢球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
B.实验装置中的斜面必须是光滑的
C.若已知钢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可以探究钢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D.若已知钢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探究钢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为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V1和V2,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相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证明两球碰撞前的动量之和等于碰撞后的动量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