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我国地震局某次获取了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在t(图中实线)与t+0.2s(图中虚线)两个时刻,x轴上-3km~+3km区间内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震波的波长为4 km
B.该地震波的周期可能是0.8 s
C.该地震波的波速可能是10km/s
D.从t时刻开始计时,x=2km处的质点比x=2.5k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E.在t+0.2 s时刻,x=-1.5km处的质点比x=2km处的质点速度大

分析 波形图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波长.由于波传播的周期性,且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可知由实线变为虚线波形所经历的时间为(n+$\frac{1}{2}$)T,从而表示出周期的通项;根据v=$\frac{λ}{T}$表示出波速的通项

解答 解:A、由图可知,在-3~3km范围内有1.5个波长,所以波长为:$\frac{6}{1.5}$km=4km.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图中由实线变成虚线的时间:t=(n+$\frac{1}{2}$)T,当n=0时的周期最大,此时:$T=\frac{0.2}{n+\frac{1}{2}}$,T不可能是0.8s.故B错误.
C、波速:v=$\frac{λ}{T}$,周期最大上,波速最小,所以最小波速为:v=$\frac{λ}{T}$=$\frac{4}{\frac{0.2}{n+\frac{1}{2}}}=20(n+\frac{1}{2})$.当n=0时,v=10km/s,故C正确;
D、由图结合波向右传播可知,在t=0时刻,x=2.5 km处的质点振动的方向向下,而x=2 km处的质点在最大位移处,所以从t时刻开始计时,x=2 km处的质点比x=2.5 km处的质点后回到平衡位置.故D错误;
E、t+0.2s时,x=-1.5k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下方向上振动,x=2km处的质点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所以在t+0.2 s时刻,x=-1.5km处的质点比x=2km处的质点速度大,故E正确;
故选:ACE

点评 该题结合波的图象考查波长、波速与周期之间的关系,解答的关键是根据知道的两个时刻的波形,结合波的周期性,得到的是波速和周期的通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一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t=0开始,将一个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在经历时间t1的过程中,水平恒力F做的功为$\frac{{{F^2}t_1^2}}{2m}$
B.木块在经历时间t1,在t1时刻力F的瞬时功率为$\frac{{{F^2}t_1^2}}{2m}$
C.木块在经历时间t1,在t1时刻力F的瞬时功率为$\frac{{{F^2}{t_1}}}{m}$
D.木块在经历时间t1的过程中,水平恒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为$\frac{{{F^2}t_1^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1所示,用米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1)中读出从图金属丝的直径为0.680mm.
(2)实验中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2所示,请指出该同学实物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

错误1:电流表采用内接法
错误2: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滑片上
(3)若测得金属丝的直径用d表示,电阻用R表示,则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ρ=$\frac{πR{d}^{2}}{4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如图,一小物体从A点以某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出发,沿水平直轨道运动到B点后,进入光滑竖直圆形轨道,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即物体离开圆形轨道后可继续向C点运动,C点右侧有一壕沟,C、D两点的竖直高度h=0.8m,水平距离s=1.2m,水平轨道AB长为L1=1.0m,BC长为L2=3.0m.物体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10m/s2

则:(1)当物体在A点的初速度v A=3.0m/s时,物体恰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求圆形轨道的半径.
(2)若物体既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又不掉进壕沟,求物体在A点的初速度的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小钢珠、固定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1更靠近小钢珠释放点),小钢珠释放器(可使小钢珠无初速释放)、网兜.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钢珠从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珠的直径如图b所示,则直径为1.170cm;
(2)保持光电门1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测得多组h、t.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frac{h}{t}-t$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与纵轴的截距为a,根据图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2k;纵截距a与小钢珠经过光电门1的速度的大小相等.(忽略空气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由交变电流瞬时表达式i=10sin500t(A)可知,从开始计时起,第一次出现电流峰值所需要的时间是(  )
A.2 msB.1 msC.6.28 msD.3.14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从A→B→C→D→A的变化过程可用如图所示的p-V图线描述,其中D→A为等温线,气体在状态A时温度为TA=300K,试求:
(1)气体在状态B时的温度TB
(2)气体在A→B→C→D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张打点清晰的纸带并相应标出这8个计时点,如图所示,要求测出D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采用包含D点在内的一段间隔中的平均速度来粗略地代表D点的瞬时速度,下列几种方法中最准确的是(  )
A.vD=$\frac{AG}{△{t}_{1}}$,△t1=0.14 sB.vD=$\frac{BE}{△{t}_{2}}$,△t2=0.06 s
C.vD=$\frac{CE}{△{t}_{3}}$,△t3=0.1 sD.vD=$\frac{CE}{△{t}_{4}}$,△t4=0.04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的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进行填空(本题计算结果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1)计算出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0.56m/s.
(2)整个过程中小车的加速度计算的表达式为:a=$\frac{({x}_{6}+{x}_{5}+{x}_{4})-({x}_{3}+{x}_{2}+{x}_{1})}{9{T}^{2}}$
(3)整个过程中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0.8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