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水平气垫导轨和两光电门计时器A和B验证滑块M和钩码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先后通过A、B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滑块运动通过光电门B时,钩码未落地.
①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有
AB
AB
(填字母序号).
A.天平    B.刻度尺    C.打点计时器    
D.秒表    E.测力计
②验证本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原理表达式为
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用已知量和能直接测量的量表示).
③下列因素中可能增大实验误差的是
AD
AD
(填字母序号).
A.气垫导轨未调水平
B.滑块质量M和钩码质量m不满足m=M
C.遮光条宽度太小
D.两光电门间距过小.
分析:设遮光条前进了s,钩码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s,系统动能增加了: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mgs和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的大小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答:解:①A、需要天平测量质量,故A正确
B、需要刻度尺测量距离,故B正确
C、有了光电门计时器,不需要打点计时器呢,也不需要秒表呢.故C、D错误
E、不需要测力计,故E错误
故选:AB.
②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遮光条前进了s,钩码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sAB,系统动能增加了: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验证本系统机械能守恒的原理表达式为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③下列因素中可能增大实验误差的是
A.气垫导轨未调水平,M的重力势能也会改变,故A正确
B.滑块质量M和钩码质量m不满足m=M,对该实验没有影响,故B错误
C.遮光条宽度太小,有利于减小误差,故C错误
D.两光电门间距过小,有利于增大误差,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①AB
②mgsAB=
1
2
(M+m)(
d
△t2
2-
1
2
(M+m)(
d
△t1
2  ③AD
点评:物理实验如何变化,正确理解实验原理都是解答实验的关键,同时加强物理基本规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B.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C.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D.电流表A(0~3A,内阻0.1Ω)
E.电阻箱R1(0~9999Ω)
F.滑动变阻器R2(0~200Ω,lA)
G.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实验步骤:
a.闭合电键S1和S2,记下V1的读数U1
b.闭合电键S1,断开S2,记下V1的读数U'1和V2的读数U2
请你根据步骤记录的物理量和已知的物理量写出该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E=
U1U2
U1-U1
U1U2
U1-U1
.  r=
(
U2
U1-U1
-1)RV1
(
U2
U1-U1
-1)RV1

(2)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出另一种测量干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案,在右边实线方框1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如果要求用图象法处理你设计的实验的数据,并能根据图象较直观地求出电动势和内阻,则较适合的函数表达式是
1
U
=
r
E
1
R
+
1
E
1
U
=
r
E
1
R
+
1
E

请你在虚方框2中画出此表达式对应的大致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石景山区一模)(1)如图1所示,某同学为了测量截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镜玻璃折射率,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左侧插上两枚大头针
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右侧观察到 P1和P2的像.当P1的像恰好被P2的像挡住时,插上大头针P3和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实线)如图1所示.

①在答题卡的图1上画出对应的光路;
②为测出三棱镜玻璃的折射率,若以AB作为分界面,需要测量的量是
入射角θ1
入射角θ1
折射角θ2
折射角θ2
,并在图1上用符号标出,则该三棱镜玻璃折射率的计算公式是n=
sinθ1
sinθ2
sinθ1
sinθ2

③若在测量过程中,放置三棱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平移(移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底边仍重合),仍以AB作为分界面,三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测量值
大于
大于
其真实值(填“大于”、“小于”、“等于”).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电路测量某蓄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由于蓄电池的内阻很小,因此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定值电阻R0=2.0Ω.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R的阻值,读出电压表相应的示数U,得到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R/Ω 40.00 20.00 12.00 8.00 6.00 5.00
U/V 1.89 1.78 1.66 1.57 1.43 1.35
①为了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该小组的同学准备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图象的纵坐标表示电压表读数U,则图象的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应该是
电压U与电阻R的比值U/R(或电流I)
电压U与电阻R的比值U/R(或电流I)

②计算出与该组数据对应的物理量并填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③请在图3所给的坐标纸中作图(要求在答题卡上答图2中作出图象),利用图象得到E=
2
2
V,r=
0.4
0.4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
 
cm.精英家教网
(2)甲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记录的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若要比较准确的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别 摆球材料 摆长L/m 最大摆角 全振动次数N/次
1 0.40 15° 20
2 1.00 50
3 0.40 15° 10
4 1.00 50
(3)乙同学选择了合理的实验装置后,测量出几组不同摆长L和周期T的数值,画出如图2中T2-L图象中的实线OM,并算出图线的斜率为k,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4)丙同学也进行了与乙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才发现自己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当时做出的T2-L图象应该是
 

A.虚线①,不平行OM          B.虚线②,平行OM
C.虚线③,平行OM            D.虚线④,不平行OM
(5)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实验精度的是
 

A.选细线做为摆线;
B.单摆摆动时保持摆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C.拴好摆球后,令其自然下垂时测量摆长;
D.计时起止时刻,选在最大摆角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赣州十二县(市)期中联考高二下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cm.

 

(2)甲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记录的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若要比较准确的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应选用第        组实验数据。

组别

摆球材料

摆长

最大摆角

全振动次数/次

1

0.40

15°

20

2

1.00

50

3

0.40

15°

10

4

1.00

50

(3)乙同学选择了合理的实验装置后,测量出几组不同摆长和周期的数值,画出如图图象中的实线OM,并算出图线的斜率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________。

(4)丙同学也进行了与乙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才发现自己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当时做出的图象应该是

 

A.虚线①,不平行OM          B.虚线②,平行OM

C.虚线③,平行OM            D.虚线④,不平行OM

(5)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实验精度的是________.

A.选细线做为摆线;

B.单摆摆动时保持摆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C.拴好摆球后,令其自然下垂时测量摆长;

D.计时起止时刻,选在最大摆角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提出了如实图6-4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方案为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乙方案为用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进行实验.

 (1)组内同学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大家认为误差相对较小的方案,你认为该小组选择的方案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小组采用图甲的装置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丙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请根据纸带计算出B点的速度大小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小组内同学们根据纸带算出了相应点的速度,作出v2h图线如实图6-5所示,请根据图线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实图6-4

实图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