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的规律(动量守恒定律):先安装好如图1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之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1)上述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C.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           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
(2)当所测物理量满足m1•OP=m1•OM+m2•ON时(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m1•(OP)2=m1•(OM)2+m2•(ON)2时(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说明两球碰撞发生弹性碰撞.
(3)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装置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造.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1仍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1和2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m1$\sqrt{{l}_{2}}$=m1$\sqrt{{l}_{1}}$+m2$\sqrt{{l}_{3}}$(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分析 (1)根据实验的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可求得动量守恒及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
(3)小球落在斜面上,根据水平位移关系和竖直位移的关系,求出初速度与距离的表达式,从而得出动量守恒的表达式.

解答 解:(1)根据动量守恒得,m1•OP=m1•OM+m2•ON,所以除了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故选:C.
(2)因为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则水平位移可以代表速度,OP是A球不与B球碰撞平抛运动的位移,该位移可以代表A球碰撞前的速度,OM是A球碰撞后平抛运动的位移,该位移可以代表碰撞后A球的速度,ON是碰撞后B球的水平位移,该位移可以代表碰撞后B球的速度,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m1•OP=m1•OM+m2•ON,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由功能关系可知,只要$\frac{1}{2}$m1v02=$\frac{1}{2}$m1v12+$\frac{1}{2}$m2v22成立则机械能守恒,故若m1•OP2=m1•OM2+m2•ON2,说明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3)碰撞前,m1落在图中的P′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1.小球m1和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在图中M′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1′,m2的落点是图中的N′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2. 设斜面BC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α,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Lp′sinα=$\frac{1}{2}$gt2,Lp′cosα=v1t
解得v1=$\sqrt{\frac{g{L}_{P}co{s}^{2}α}{2sinα}}$.
同理v1′=$\sqrt{\frac{gL{′}_{M}co{s}^{2}α}{2sinα}}$,v2=$\sqrt{\frac{gL{′}_{N}co{s}^{2}α}{2sinα}}$,可见速度正比于$\sqrt{l}$.
所以只要验证m1$\sqrt{{l}_{2}}$=m1$\sqrt{{l}_{1}}$+m2$\sqrt{{l}_{3}}$ 即可.
故答案为.(1)C;(2)m1•OP=m1•OM+m2•ON m1•(OP)2=m1•(OM)2+m2•(ON)2;(3)m1$\sqrt{{l}_{2}}$=m1$\sqrt{{l}_{1}}$+m2$\sqrt{{l}_{3}}$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步骤,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无需测出速度的大小,可以用位移代表速度.同时,在运用平抛运动的知识得出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因为下落的时间相等,则水平位移代表平抛运动的速度.若碰撞前后总动能相等,则机械能守恒.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一电子以v0=4×107m/s的初速度沿着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方向飞入匀强电场,已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E=2×105N/C,电子质量为9.1×10-31kg,电荷量为1.6×10-19C,不计重力,求:
①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②电子进入电场的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
(1)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D
A、打点计时器安装时要使两限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并安装稳定,以减少纸带下落过程中的阻力
B、需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C、打点计时器用四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作为电源
D、用手托着重锤,先闭合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开关,然后释放重锤
E、打出的纸带中,只要点迹清晰,就可以运用公式mg△h=$\frac{1}{2}$mv2,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F、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必须先确定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
(2)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实验中计算某一点的速度,甲同学用v=gt来计算,乙同学用vn=$\frac{({s}_{n}+{s}_{n+1})}{2T}$来计算.其中乙同学的计算方法更符合实验要求.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甲同学用9.8m/s2代入,乙同学用通过对纸带分析计算出重锤下落的实际加速度代入,丙同学用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代入,其中丙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3)甲同学实验计算结果时发现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略大于动能的增加量△Ek,乙同学发现△Ep<△Ek,实验过程中肯定存在错误的是乙同学.本实验中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重锤下落过程中存在着阻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中2015年1月2日取得重要成果;电推进系统在试验中已突破6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如图所示为应用该系统的三颗卫星a、b、c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示意图,其中b、c都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a是地球同步卫星,此时a、b恰好相距最近,已知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ω,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  )
A.卫星b的周期小于24小时
B.卫星b和c的机械能相等
C.到卫星a和b下一次相距最近,还需经过时间t=$\frac{2π}{{ω-\sqrt{\frac{GM}{r^3}}}}$
D.卫星a的动能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双缝干涉实验中,为测量红光的波长,现测得屏上6条亮条纹间的距离为7.5mm,已知双缝间的距离为0.5mm,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1m,则此红光波长为7.5×10-7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1号”飞船内进行了太空授课,演示了一些在太空中完全失重状态下的物理现象.若飞船质量为m,距地面高度为h,地球质置为M,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王亚平在太空中授课过程中速度不变
B.王亚平相对机舱静止时对机舱的作用力为她的重力
C.飞船所在处的加速度为$\frac{GM}{(R+h)^{2}}$
D.飞船对地球的吸引力为G$\frac{Mm}{{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地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点摆向B点的过程中(  )
A.重力做正功,弹簧弹力不做功,弹性势能不变
B.重力做正功,弹簧弹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小
C.重力不做功,弹簧弹力不做功,弹性势能不变
D.重力做正功,弹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运行速度
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
C.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
D.它是发射卫星时的最小发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一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前$\frac{t}{3}$内的平均速度为6m/s,后$\frac{2t}{3}$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则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若质点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