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线框通过区域I和区域II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sqrt{3}$ | |
B. | 区域I与区域II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之比$\sqrt{3}$:1 | |
C. | 线框通过区域I和区域II过程产生的热量相等 | |
D. | 线框右边通过区域I和区域II过程通过线框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相等 |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求解速度之比;根据两种情况下的安培力大小相等求解速度之比;线框通过区域I和区域II过程产生的热量等于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由此求解产生的热量;根据电荷量的经验公式得到电荷量.
解答 解:A、线框进入Ⅰ的速度为v1,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可得:v12=2as,进入?的速度为v2,从开始到线框进入?区域匀加速的位移为L,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可得:v22=2aL,解得:$\frac{{v}_{1}}{{v}_{2}}=\sqrt{\frac{s}{L}}=\frac{1}{\sqrt{3}}$,A正确;
B、根据两种情况下的安培力大小相等可得:B1I1s=B2I2s,即$\frac{{B}_{1}^{2}{s}^{2}{v}_{1}}{R}$=$\frac{{B}_{1}^{2}{s}^{2}{v}_{2}}{R}$,解得$\frac{{B}_{1}}{{B}_{2}}=\sqrt{\frac{{v}_{2}}{{v}_{1}}}=\frac{\root{4}{3}}{1}$,B错误;
C、线框通过区域I和区域II过程产生的热量等于克服安培力做的功,即W=BIs•s=$\frac{{{B}_{1}}^{2}{s}^{3}{v}_{1}}{R}=\frac{{B}_{2}^{2}{s}^{3}{v}_{2}}{R}$,所以产生的热量相等,C正确;
D、线框右边通过区域I过程通过线框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q1=$\frac{△{Φ}_{1}}{R}=\frac{{B}_{1}{s}^{2}}{R}$,线框右边通过区域I过程通过线框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q}_{2}=\frac{{B}_{2}{s}^{2}}{R}$,由于磁感应强度不同,则电荷量不同,D错误.
故选:AC.
点评 对于电磁感应问题研究思路常常有两条:一条从力的角度,重点是分析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另一条是能量,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如何转化是关键.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 |
B. | 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 |
C. | 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l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 |
D. | 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被压缩时,内能可能不变 | |
E. | 液晶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单晶体的各向异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随着科技的发展,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 | |
B. | 能量耗散表明,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逐渐减少 | |
C. | 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 | |
D. | 不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的“全自动”手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金属棒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 |
B. | 金属棒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平行斜面向上 | |
C. | 金属棒所受安培力的取值范围是$\frac{8}{11}$N≤F≤8N | |
D. | 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的最大值为16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12 m/s | |
B. | 去程时登陆点距出发点正对岸下游48m处 | |
C. | 回程时船的路程为80m | |
D. | 去程船合速度方向与返程时船头指向相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大量处于量子数n=4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辐射12种不同频率的光 | |
B. | 能量为13eV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可以使原子跃迁到n=4的能级 | |
C. | 能量为11eV的电子撞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使氢原子跃迁到n=2的能级 | |
D. | 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 eV的金属铂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比乙早抛出,且v1>v2 | B. | 甲比乙后抛出,且v1>v2 | ||
C. | 甲比乙早抛出,且v1<v2 | D. | 同时抛出,且v1<v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第4s末与第6s末的位置相同 | |
B. | 前4s的平均速度与后4s的平均速度相同 | |
C. | 第5s内的加速度与第6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 |
D. | 第1个2s内的位移和第4个2s内的位移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