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图象,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间为计时起点,则(  )
A.出发时甲在乙的后方,最后甲还是追上了乙
B.甲、乙是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的
C.甲追上乙时,甲运动的速度比乙的小
D.0-t内乙的平均速度比甲的平均速度大

分析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向上倾斜时速度为正,向下倾斜使速度为负;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初始位置的坐标即为两物体出发时的距离.

解答 解:A、B、由图可知甲从原点出发,乙从距原点2m处出发.故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2m;出发时甲在乙的后方,并且在t时刻二者相遇.故A正确,B错误;
C、x-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由图可知甲的斜率大,表示甲的速度大,所以甲追上乙时,甲运动的速度比乙的大.故C错误.
D、甲从原点出发,乙从距原点2m处出发,所以相遇时甲的位移大,0-t内乙的平均速度比甲的平均速度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了解了x-t图象的意义就可顺利解出,故要学会读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金属板正上方有一固定的正点电荷Q,一表面绝缘的带正电小球(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Q的电场)从左端以v0滑上金属板上,沿光滑的上表面向右运动到右端,在此过程中(  )
A.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作先减速后加速的运动
C.小球受到的合外力做的功为零D.电场力对小球做功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物理学家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的科学家是牛顿
B.牛顿在给出万有引力公式F=$\frac{GMm}{{R}^{2}}$的同时也给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C.伽利略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D.法拉第最先提出了场的概念,并最先用电场线形象地描绘电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升高,则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B.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成悬浮颗粒的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气体的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若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不变,其内能也一定不变
E.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r0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如图甲,笔记本电脑底座一般设置有四个卡位用来调节角度.某同学将电脑放在散热底座上,为了获得更好的舒适度,由原卡为1调至卡位4(如图乙),电脑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  )
A.电脑受到的支持力变小
B.电脑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C.散热底座对电脑的作用力的合力不变
D.散热底座对电脑的支持力与电脑对散热底座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一辆汽车甲以Vt=72km/h速度行驶时,发现正前方的乙车正以V2=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甲车的司机发现这一情况,经操作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t=0.5s,若甲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求:要保证两车不相撞,两车间的距离x至少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在百米竞赛中,运动员在5s末的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B.10.2m/sC.10.3m/sD.10.4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一辆大客车正在以v0=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x0=55m处有一只小狗,如图所示,司机立即采取制动措施,司机从看见小狗到开始制动,客车的反应时间为△t=0.5s,设客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客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试求:
(1)从看见小狗后3s末汽车的速度
(2)看见小狗后7s内汽车的位移.如果整个过程中小狗一直未动,小狗是否安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两段路程不等,则位移一定不相等
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则位移一定不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