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为x=t2+5t+4(式中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该质点(  )
A.运动的初速度为2m/sB.运动的加速度为1m/s2
C.在第1s内的位移为6mD.在第1s内的平均速度为2m/s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前2s内的位移,从而得出前2s内的平均速度.根据加速度求出任意1s内速度的增量.

解答 解:AB、根据x=v0t$+\frac{1}{2}a{t}^{2}$得质点的初速度v0=5m/s,加速度a=2m/s2,故AB错误.
C、根据x=v0t$+\frac{1}{2}a{t}^{2}$知第1s内的位移x1=12+5×1=6m,故C正确;
D、则第1s内的平均速度为:$\overline{v}$=$\frac{x}{t}$=$\frac{6}{1}$=6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注意位移与位置的区别,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第1s内和第2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
B.第1s内和第2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第3s内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反
D.第2s末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学习小组利用图1所示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①若某同学按图1所示开始实验,则一个很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是释放纸带前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②经纠正后,按正确操作,得到如图2所示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用刻度尺测得起始点O到计数点A、B、C、D各点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T,从O到D的时间为t.若用O、C两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了计算打下C点时的重物的速度大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提供了四个计算式,其中正确的是C.(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甲同学:υC=$\sqrt{2g{h}_{3}}$             B.乙同学:υC=gt
C.丙同学:υC=$\frac{{h}_{4}-{h}_{2}}{2T}$             D.丁同学:υC=$\frac{{h}_{4}-{h}_{3}}{T}$
③提供正确计算式的同学发现,以C点算出的重力势能mgh3总比$\frac{1}{2}$mvC2略大些,这主要是因为实验中存在阻力,重物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重物的动能和因阻力产生的其他形式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如图所示,用恒力F1、F2分别将同一重物由静止开始沿同一固定的粗糙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F1沿斜面向上,F2沿水平方向.已知两次所用时间相等,则两次(  )
A.物体加速度相同B.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相同
C.物体机械能增量相同D.恒力F1、F2对物体做功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弧形木板质量为2m,AB部分是半径为R=0.6m、圆心角θ=60°的光滑圆弧轨道,BC部分是长为L=0.75m的粗糙水平轨道.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视为质点)从A处轻轻释放后恰好滑到达C点.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
①物块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υB
②物块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所示为阿特武德机的示意图,它是早期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装置,由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特武德于1784年制成.他将质量相同的重物用细绳连接后(用M表示一个重物的质量),跨过光滑的轻质滑轮,且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再在一个重物上附加一质量为m的小重物,这时,由于小重物的重力而使系统做初速度为零的缓慢加速运动并测出加速度,完成一次实验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重物,重复实验,测出不同m时系统的加速度.
(1)若选定如图甲左侧物块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AC.
A.小重物的质量m
B.绳子的长度
C.重物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2)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到多组a、m数据,作出$\frac{1}{a}$-$\frac{1}{m}$图象(各物理量均为国际单位制单位),如图乙所示,已知该图象斜率为k,纵轴截距为L,则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frac{1}{L}$,并可求出重物质量M=$\frac{k}{2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使放射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可能变小
B.Th核发生一次α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
C.卢瑟福通过α粒子放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入射光的频率如果低于某金属的载止频率,即使增加该入射光的强度,也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E.${\;}_{92}^{218}$U经过一系列衰变后变为${\;}_{82}^{214}$Pb,则这个过程要经过8次α衰变,6次β衰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解释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提出电磁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D.铀核(${\;}_{92}^{238}$U)衰变为(${\;}_{82}^{208}$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E.一个氢原子从量子数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产生3条不同频率的谱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通电长直导线周围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K$\frac{I}{r}$,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长直导线相距为R,通以大小、方向均相同的电流,规定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为正,在O-R区间内磁感应强度B随r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