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A、B、C三物体放在旋转水平圆台上,它们与圆台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A的质量为2m,B和C的质量均为m,A、B离轴距离为R,C离轴距离为2R。当圆台转动时,三物体与圆台均保持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此时B和C物体受的摩擦力一样大
C.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C比B先滑动
D.若逐步增大圆台转速,A比B先滑动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用长度不等的细线拴在同一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则它们的:
A. 运动周期相同;B. 运动线速度一样;
C. 运动角速度相同;D. 向心加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上表面水平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向右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质量m=1kg的物块轻放在小车前端,以后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块始终在小车上,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车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小车的最小长度为1.25m
B. 物块的最终动能E1=0.5J,小车动能的减小量△E=3J
C. 小车与物块间摩擦生热3J
D. 小车的质量为0.25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为双缝干涉的实验示意图,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然后通过单缝和双缝,在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若要使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 )
A.增大双缝的间距B.将光屏移近双缝
C.将光源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D.更换滤光片,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车在A车前,A车的速度大小为,B车的速度大小为。当A、B两车相距时,B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已知刹车过程的运动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从此时开始计时,求:
(1)A车追上B车之前,两者相距的最大距离;
(2)A车追上B车所用的时间;
(3)从安全行驶的角度考虑,为避免两车相撞,在题设条件下,A车在B车刹车的同时也刹车,则A车加速度的大小满足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从宏观现象中总结出来的经典物理学规律不一定都能适用于微观体系。但是在某些问题中利用经典物理学规律也能得到与实际比较相符合的结论。例如,玻尔建立的氢原子模型,仍然把电子的运动看做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他认为,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电子质量为m,元电荷为e,静电力常量为k,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为r1。
(1)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速率。
(2)氢原子的能量等于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动能、电子与原子核系统的电势能的总和。已知当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时,点电荷电场中离场源电荷q为r处的各点的电势。求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U形管右管内径为左管内径的倍,管内水银在左管内封闭了一段长为26cm、温度为280K的空气柱,左右两管水银面高度差为36cm,大气压为 76 cmHg。
①现向右管缓慢补充水银,并保持左管内气体的温度不变,当左管空气柱长度变为20cm时,左管内气体的压强为多大?
②在①的目的达到后,停止补充水银,并给左管的气体加热,使管内气柱长度恢复到26cm,则左管内气体的温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在平静的水面下深 h处有一个点光源 s,它发出两种不同颜色的 a 光和 b光,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有光线射出的圆形区域,该区域的中间为由 a、b两种光所构成的 复色光圆形区域,,周围为环状区域,且为 a光的颜色(见图乙),设 a 光的折射率为 na,b光的折射率为 n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a 光的波长比 b光大
B.水对 a光的折射率比 b光大
C.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比 b光小
D.复色光圆形区域的面积为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息照相利用了光的衍射现象
B.如果两个波源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在介质中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C.声源远离观察者时,听到的声音变得低沉,是因为声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变低了
D.摄像机的光学镜头上涂一层“增透膜”后,可减少光的反射,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