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生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波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型 | |
C. | 卢瑟福通过利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最终发现了中子 | |
D. | 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是${\;}_{7}^{14}$N+${\;}_{2}^{4}$He→${\;}_{8}^{17}$O+${\;}_{1}^{1}$H. |
分析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波尔提出玻尔理论,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并首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解答 解: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波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模型,故B正确;
C、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实现了人工转变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故C错误;
D、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了氧的一种同位素--氧17和一个质子,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该反应方程为${\;}_{7}^{14}$N+${\;}_{2}^{4}$He→${\;}_{8}^{17}$O+${\;}_{1}^{1}$H.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C
点评 该题考查原子与原子核发展的历程,属于对物理学史的考查,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注意多加积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k1•k22 | B. | k12•k2 | C. | k1•k2 | D. | $\sqrt{{k}_{1}•{k}_{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距离逐渐增大 | B. | 距离逐渐减小 | ||
C. | 线速度逐渐增大 | D. | 向心加速度逐渐减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乙同学第一次的“反应时间”为1.25s | |
B. | 乙同学第二次的“反应时间”为0.1s | |
C. | 乙同学第一次抓住直尺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1.5m/s | |
D. | 若将尺子上原来的长度值改为对应的“反应时间”值则测量量程为0.2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4 N | B. | 8 N | C. | 12 N | D. | 16 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