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1590年,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他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由“1590年,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结合所学可知是伽利略做的实验,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故本题答案选A项;B17世纪的;CD20世纪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由一带长方形遮光条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遮光板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由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板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光电门B处的距离,b表示遮光板的宽度,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径迹速度看作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实验时滑块在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1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b,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读出b=_________。

2滑块通过B点的瞬时速度可表示为_________。

3某次实验测得倾角=30°,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滑块从A处到达B处时m和M组成的系统动能增加量可表示为=_________。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则认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4在上次实验中,某同学改变A、B间的距离,作出的图像如图3所示,并测得M=m,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夜间,有一货车因故障停驶,司机在车后60m处放置三角警示牌,以提醒后面驾车司机后方一小轿车以30 m/s的速度驶来,距警示牌50 m时发现该标志,驾驶员采取措施,他的反应时间为06 s,刹车后小轿车做匀减速运动,小轿车停止时距货车尾部2m,求:

1驾驶员反应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2小轿车制动后加速度的大小;

3驾驶员从发现标志到停止所用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静摩擦力有最大值,说明静摩擦力的值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变的

B. 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是静摩擦力

C. 静摩擦的方向一定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D. 运动的物体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在 F =" 8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1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水平拉力 F =" 20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20N

B. 当木块以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小于 8N

C. 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8N

D. 将水平拉力 F 撤去,木块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与椭圆的交点上有四个电荷量相等电荷,其中三个正电荷、一个负电荷,O点为椭圆的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点的场强方向水平向右

B在短轴MN上,O点的电势最高

C将一正的试探电荷由M点移动到O点,电场力做负功

D将一负的试探电荷由O点移动到N点,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物理学史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卢瑟福最早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

C.赫兹通过实验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

D.奥斯特最早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并发现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将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内壁光滑、半径为R的半球形容器底部O/处(O为球心),弹簧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小球A相连,小球静止于P点,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00;若换为与质量为2m的小球B相连,小球静止于M点(图中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容器对球B的作用力大小为2mg

B. 弹簧对小球A的作用力大于对小球B的作用力

C. 弹簧原长为

D. OM的长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太阳东生西落、月亮圆缺盈亏、海潮上涨下降等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300多年前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认识其成因。为科学解释上述现象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家是( )

A. 爱因斯坦 B. 牛顿 C. 达尔文 D. 普朗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