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某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N的大小的力),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正确的是( )
A.
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4N
B.
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2N
C.
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D.
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答案】D
【解析】解:A、对甲,先将F1与F2合成,然后再用勾股定理,求得合力等于5 N,A不符合题意;

B、对乙,先将F1与F3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再合成,求得合力等于5 N,B不符合题意;

C、对丙,可将F3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正交分解,求得合力等于6 N,C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三角形法则,丁图中合力等于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法则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为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现有的器材为 铁夹的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铁夹的重锤、天平、米尺和低压交流 电源。

1)若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 50Hz,则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________s打一个点;

2)本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带电质点P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电路的影响,当滑动变阻器R4的滑片向b端移动时,则( )

A. 质点P将向上运动 B. 电流表读数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减小 D. R3上消耗的功率逐渐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a为放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的物体,b为处于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的卫星,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若a、b、c、d的质量相同,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的向心加速度都等于重力加速度g

B. a的角速度最大

C. c距离地面的高度不是一确定值

D. d是三颗卫星中动能最小,机械能最大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利用图示的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了如下实验,A是质量为m、直径为d的小球,B为重物,AB间用轻质细绳通过轻质滑轮相连.在距水平地面h高处的C点固定一个光电计时器.实验操作如下:

①开始时,测出重物B的质量M,将小球A放在光电计时器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系统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细绳拉直但张力为零,现释放B使其向下运动.测出小球A通过光电计时器所用的时间为△t,且小球A 通过光电计时器时重物B还未落地

②实验中保持A质量不变,改变B的质量,多次重复笫1)步

1)实验中,Mm的关系必须满足M_____m(选填小于等于大于

2)小球A运动至C点的速度可表示为_____

3)根椐所测数据,为得到线性关系图线,应作出_____(选填t”“t2t2)图线;

4)根据第(3问得到的图线,若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则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用题给的己知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在T1T2温度下发生等温变化,相应的两条等温线如图所示,T2对应的图线上有AB两点,表示气体的两个状态.则( )

A.温度为T1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T2时大
B.A到B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C.A到B的过程中,气体从外界放出热量
D.A到B的过程中,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碰撞次数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有一位同学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测量作出了图乙、丙两幅图.
①A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②A图上部弯曲的原因是
③B图线在纵轴上有截距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计算,首先发表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的科学家是

A. 哥白尼 B. 第谷 C. 伽利略 D. 开普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静止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1作用下,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若水平恒力大小改为F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用WF1、WF2分别表示拉力F1、F2所做的功,Wf1、Wf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WF24WF1,Wf22Wf1

B.WF24WF1,Wf2=2Wf1

C.WF24WF1,Wf22Wf1

D.WF24WF1,Wf2<2Wf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