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如图所示,物块A、木板B的质量均为m=1kg,不计A的大小,B板长L=3m.开始时A、B均静止.若t=0开始,A以水平初速度v0=2m/s从B的最左端开始向右运动,同时给B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2N,在t=2.5s时撤去恒力F.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g取10m/s2
(1)刚对B施加水平恒力F时A、B各自的加速度;
(2)刚撤去恒力F时A、B各自的速度;
(3)最终A能从B上掉下来吗?若能,请计算说明;若不能,则A距B左端多远?

分析 (1)刚对B施加水平恒力F时,A和B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它们的加速度.
(2)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刚撤去恒力F时A、B各自的速度.
(3)撤去拉力F后,假设A和B可以相对相对静止,以整体为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再隔离A,求得摩擦力,从而判断A、B能否相对静止,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位移公式求得A相对B的位移,从而分析出最终A能否从B上掉下来.

解答 解:(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的加速度 aA=$\frac{{μ}_{1}mg}{m}$=μ1g=0.5m/s2,水平向左  ①
B的加速度 aB=$\frac{F+{μ}_{1}mg-{μ}_{2}(2mg)}{m}$
解得 aB=0.5m/s2,水平向右  ②
(2)设F作用时间t1时A和B速度相等为v,则 v=v0-aAt1=aBt1
解得 v=1m/s,t1=2s
物块和木板速度相等之后,因F=μ2(2mg),故A和B一起以v=1m/s匀速运动0.5s
(3)有拉力F时A相对B向右滑动距离△x1=$\frac{v+{v}_{0}}{2}{t}_{1}$-$\frac{v}{2}{t}_{1}$=$\frac{{v}_{0}}{2}{t}_{1}$=$\frac{2}{2}$×2m=2m
撤去拉力F后,假设A和B可以相对相对静止,以整体为对象,有:
加速度 $a=\frac{{{μ_2}(2mg)}}{2m}={μ_2}g=1m/{s^2}$
隔离A,此时受到静摩擦力fA=ma=1N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fmax1mg=0.5N,方向向左,减速运动
对B加速度 ${a'_B}=\frac{{{μ_2}(2mg)-{μ_1}mg}}{m}=1.5m/{s^2}$,方向向左,减速运动
假设A不会从B上掉下来,则有A相对B向右滑动距离 $△{x_2}=\frac{v^2}{{2{{a'}_A}}}-\frac{v^2}{{2{{a'}_B}}}{t_1}=1-\frac{1}{3}=\frac{2}{3}m$
A相对B向右滑动总距离 $d=△{x_1}+△{x_2}=2+\frac{2}{3}=\frac{8}{3}m=2.67m<L$
故A不会从B上掉下来,A距B左端2.67m
答:
(1)刚对B施加水平恒力F时A、B各自的加速度都为0.5m/s2
(2)刚撤去恒力F时A、B各自的速度是1m/s.
(3)A不会从B上掉下来,A距B左端2.67m.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A、B的运动过程,采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相结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由运动学公式分段研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在装置中,气垫导轨上滑块的质量为M,钩码的质量为m,遮光条宽度为d,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L,滑块通过两光电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1、t2,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前调节气垫导轨水平,要用上述装置探究滑块受到的合外力做的功与滑块动能变化的关系,要使绳中拉力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则 m与 M之间的关系应满足M>>m;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为$mgL=\frac{1}{2}M(\frac{d}{△{t}_{2}^{\;}})_{\;}^{2}-\frac{1}{2}M(\frac{d}{△{t}_{1}^{\;}})_{\;}^{2}$(用已知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所示,物体M在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下静止于水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力F
B.M受到的重力小于水平面对M的支持力
C.M对水平面的压力小于水平面对M的支持力
D.M对水平面的压力大于水平面对M的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6.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下落180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m/s.(取g=10m/s2)问:
(1)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
(2)运动员打开伞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3)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如图甲为多用电表的示意图,其中S、T、K为三个可调节的部件,现用此电表测量某定值电阻,测量的某些操作步骤如下:
(1)调节可调节部件S,使电表指针停在电流0刻度位置;(选填“电流0刻度”或者“欧姆0刻度”)
(2)调节可调节部件K,使它在尖端指向欧姆档“×10”位置,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笔尖相互接触,调节可调节部件T(选填“S”或者“T”或者“K”),使电表指针指向欧姆0刻度位置(选填“电流0刻度”或者“欧姆0刻度”).
(3)正确操作后,接入该电阻,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阻的阻值为18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值,g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近年来测g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它是将测g转变为测长度和时间,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O点向上抛小球又落至原处的时间为T2,小球与管道无碰撞.在小球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点高H的P点,小球离开P点至又回到P点所用的时间为T1,测得T1、T2和H,可求得g等于(  )
A.$\frac{H}{4({{T}_{2}-{T}_{1})}^{2}}$B.$\frac{4H}{{{{{T}_{2}}^{2}-T}_{1}}^{2}}$C.$\frac{8H}{{{{{T}_{2}}^{2}-T}_{1}}^{2}}$D.$\frac{8H}{({{T}_{2}-{T}_{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面所列举的物理学家及他们的贡献,其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最早由安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
B.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C.麦克斯韦首先提出了电场的概念且采用了电场线描述电场
D.库仑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到作用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所示,物体A、B、C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关A、B、C三个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一定受5个力作用
B.物体B可能受4个力作用,也可能受5个力作用
C.物体C一定受4个力作用
D.物体A可能受5个力作用,也可能受6个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1)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由于金属丝直径很小,不能使用普通刻度尺,应使用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_________ m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所示,从图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2)如果测出金属丝接入电路的长度l、直径d和金属丝接入电路时的电流I和其两端的电压U,就可求出金属丝的电阻率。用以上实验中直接测出的物理量来表示电阻率,其表达式为ρ=___________。

(3)在此实验中,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4Ω,在用伏安法测定金属丝的电阻时,除被测电阻丝外,选用了如下实验器材:

A.直流电源:电动势约4.5 V,内阻不计;

B.电流表A:量程0~0.6 A,内阻约0.125Ω;

C.电压表V:量程0~3 V,内阻约3 kΩ;

D.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10Ω;

E.开关、导线等.

在以下可供选择的实验电路中,应该选图____(填“甲”或“乙”),选择的接法为____接法(填“内”或“外”),此接法测得的电阻值将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被测电阻的实际阻值。

(4)根据所选实验电路图,在实物图中完成其余的连线。在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在_________(填“最左”或“最右”)端。

(5)根据所选量程,某次实验两电表的示数如图,则读数分别为_________V和_________A.

(6)若某次实验测得接入电路金属丝的长度为0.810m,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为0.81×10-6m2,根据伏安法测出电阻丝的电阻为4.1Ω,则这种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为__________(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