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点,两个等量同种正电荷分别固定在A、C两点,则(

A. B、D两处电势、场强均相同

B. B、D两处电势、场强均不相同

C. 若在B点静止释放一电子,电子一定在B、D间往复运动,且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 若在B点给电子一垂直纸面合适的速度,电子可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答案】D

【解析】在等量同种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强度从O点开始向上下两边先增大后减小,在O上方的电场强度方向竖直向上,在O下方的电场强度方向竖直向下,根据对称性可知BD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电势相同,故AB错误;无法判断从OBOD)电场强度是一直增大,还是先增大后减小,故无法判断电子的加速度的变化情况,C错误;在垂直纸面且经过BD两点的圆上,所有点的电势相等,并且电子受到的电场力指向O点,与速度方向垂直,电子可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D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小球甲从A点水平抛出,同时将小球乙从B点自由释放,两小球先后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夹角为30°,已知BC高度差为h,两小球质量相等,不计空气阻力,由以上条件可知

A. 小球甲作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B. 甲、乙两小球到达C点所用时间之比为

C. AB两点高度差为

D. 两小球在C点时重力的瞬时功率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交流发电机的端电压是U=220V,输出功率为P=4400W,输电导线总电阻为R=2Ω.试求:

用户得到的电压和功率各多大?输电损失功率多大?

若发电机输出端用n1:n2=110的升压变压器升压后,经同样输电导线输送,再用n3:n4=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供给用户,则用户得到的电压和功率又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

(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

(2)(单选)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____

A.每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B.每次把橡皮条拉到最大长度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3)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绳套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是力F1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是力F1F2的合力的实验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

B. 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

C. 安培力的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

D. 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相距为L, 一理想电流表与两导轨相连,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有效电阻为R的导体棒在距磁场上边界h处静止释放。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最终稳定为I。整个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始终保持水平,不计导轨的电阻。求: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2)电流稳定后,导体棒运动速度的大小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第一象限(含坐标轴)内有垂直xOy平面周期性变化的均匀磁场,规定垂直xOy平面向里的磁场方向为正.磁场变化规律如图,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变化周期为T0.某一正粒子质量为m、电量为qt0时从0点沿x轴正向射入磁场中.若要求粒子在tT0时距x轴最远,则B0的值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用手握着细绳的一端在水平桌面上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圆心为O,角速度为ω,细绳长为L,质量忽略不计,运动过程中细绳始终与绳端轨迹相切,在细绳的另外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恰好做以O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小球和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求细绳拉力和小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