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牛顿的贡献是
A.发现了微积分
B.提出了经典力学体系
C.改良了蒸汽机
D.试验发明了电灯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倾角为的足够长光滑斜面上放置两个质量分别为2m和m的带电小球A和B(均可视为质点),它们相距为L。两球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时,B球的初始加速度恰好等于零。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两球距离为L'时,A、B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1:a2=11:5。(静电力恒量为k)
(1)若B球带正电荷且电荷量为q,求A球所带电荷量Q及电性;
(2)求L'与L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绳拉物体时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B. 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受到的支持力,是汽车轮胎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
C. 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
D. 由可知,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f成正比,与正压力FN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O点,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物块A、B两个物体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B移动到C点后,A、B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增大
B. A、B静止时,图中α、β、θ三角始终相等
C. 悬于墙上的绳所受拉力减小
D. 拉B的绳子的拉力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的物体, 速度一定大
B. 加速度为零时, 速度一定为零
C. 速度不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D. 速度不变时,加速度一定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定律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下列定律中不可以通过实验直接验证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二定律
C.万有引力定律D.玻意耳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所示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运动情况的装置:实验时由静止释放钩码,小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小车进入布面前钩码已经落地了,小车在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在布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打出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T=0.02s,试分析:(以下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①由图2可知,小车在玻璃板上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 m/s;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D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D= m/s.
②根据纸带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v-t图象,则小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已知小车的质量为M,砝码及砝码盘的总质量为m,所使用的打点计时器所接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实验步骤如下:
A.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其中与定滑轮及弹簧测力计相连的细线竖直;
B.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匀速运动;
C.挂上砝码盘,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D.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C,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加速度与砝码盘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小车所受合外力
C.实验过程中砝码处于超重状态
D.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由该纸带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本实验得到的数据作出小车的加速度a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关系图象(见图丙),与本实验相符合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力_________一定与橡皮筋的伸长方向相同;
(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选填“变”或“不变”);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 B.等效替代法 |
C.控制变量法 | D.建立物理模型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