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如图所示,天花板上有固定转轴O,长为L的轻杆一端可绕转轴O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另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小球.一根不可伸长的足够长轻绳绕过定滑轮A,一端与小球相连,另一端挂着质量为m1的钩码,定滑轮A的位置可以沿OA连线方向调整.小球、钩码均可看作质点,不计一切摩擦,g取10m/s2
(1)若将OA间距调整为$\sqrt{3}$L,则当轻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时小球恰能保持静止状态,求小球的质量M与钩码的质量m1之比;
(2)若在轻绳下端改挂质量为m2的钩码,且M:m2=4:1,并将OA间距调整为$\frac{4}{3}$L,然后将轻杆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求小球与钩码速度大小相等时轻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
(3)在(2)的情况下,测得杆长L=2.175m,仍将轻杆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当轻杆转至竖直位置时,小球突然与杆和绳脱离连接而向左水平飞出,求当钩码上升到最高点时,小球与O点的水平距离.

分析 (1)先据几何关系找出角度关系,据平衡态列方程求解;(2)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找出二者速度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3)据机械能守恒和运动规律求出速度,再求出时间,据此求出距离.

解答 解:(1)依题意,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AOM=30°,由几何关系知,此时∠OAM=30°.
分析小球受力,设轻杆对其弹力大小为F,方向沿杆向上,轻绳对其弹力大小为T,则
Fcos30°=Tcos30°
Fsin30°+Tsin30°=Mg
解得:M=m1,即M:m1=1:1.
(2)小球绕O点作圆周运动,其速度方向始终沿垂直于轻杆方向,只有当轻绳也与轻杆垂直时,小球与钩码的速度相等,此时:$cosθ=\frac{L}{\frac{4}{3}L}=\frac{3}{4}$,
θ=arccos$\frac{3}{4}$≈41.4°
(3)小球与钩码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有:
MgL-mg[$\sqrt{{L}^{2}+(\frac{4L}{3})^{2}}\\;\\;-(\frac{4}{3}L-L)$-($\frac{4L}{3}-L$)]=$\frac{1}{2}M{v}_{1}^{2}+\frac{1}{2}{m}_{2}{v}_{2}^{2}$
又M:m2=4:1
设此时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tanα=\frac{L}{\frac{4L}{3}}=\frac{3}{4}$,所以α=37°.
v1cosα=v2
解得:v1=5m/s/,v2=4m/s.
钩码做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frac{{v}_{2}}{g}=\frac{4}{10}s$=0.4s
小球离开杆后做平抛运动,此时它与O点的水平距离为:
s=v1t=5×0.4m=2m.
答:1)若将OA间距调整为$\sqrt{3}$L,则当轻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时小球恰能保持静止状态,求小球的质量M与钩码的质量m1之比1:1.
(2)若在轻绳下端改挂质量为m2的钩码,且M:m2=4:1,并将OA间距调整为$\frac{4}{3}$L,然后将轻杆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求小球与钩码速度大小相等时轻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1.4°;
(3)在(2)的情况下,测得杆长L=2.175m,仍将轻杆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当轻杆转至竖直位置时,小球突然与杆和绳脱离连接而向左水平飞出,求当钩码上升到最高点时,小球与O点的水平距离2m.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分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是解题的 关键;灵活应用和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和运动规律求出速度,再求出时间,据此求出距离是解题的核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所示,光滑绝缘墙壁上O点的上方有一个带电量不变的小球A,O点左侧与O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有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当B带电量为q1时,A恰好处于静止,此时A、B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1=30°,保证小球B与O点在同一水平方向上且与O点距离不变,当B的带电量为q2时,A、B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60°,则$\frac{{q}_{1}}{{q}_{2}}$为(  )
A.$\sqrt{3}$B.$\frac{\sqrt{3}}{3}$C.3$\sqrt{3}$D.$\frac{\sqrt{3}}{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空间有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区域.一带电微粒沿图中虚线(直线)自下斜向上穿过这一匀强电场,在该微粒从A到B的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
A.动能不变,电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B.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
D.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放在匀速转动的水平粗糙圆台上,甲的质量为2m,乙、丙的质量均为m,甲、乙离轴为R,丙离轴为2R,则当圆台旋转时(设甲、乙、丙始终与圆台保持相对静止)(  )
A.甲物体的线速度比丙物体的线速度小
B.乙物体的角速度比丙物体的角速度小
C.甲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D.乙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比丙物体受到的向心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做“探究共点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

(1)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以及两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所示,图中每一小格长度均代表0.5N,则F1与F2的合力大小为3.0N.
(2)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弹簧秤应先在竖直方向进行调零
B.橡皮筋对结点O的拉力就是两弹簧秤对结点O的拉力F1与F2的合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要改变弹簧秤的拉力大小而又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两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使其中一只增大另一只减小即可
(3)图(b)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力F′是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图示,则哪一位同学的实验结果一定存在问题?请简单说明理由.
答:乙同学,因为乙同学实验的结果F′的方向不与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此时质点F的运动方向向y轴负方向,则(  )
A.此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B.质点C将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
C.质点C此时向y轴负方向运动D.质点E的振幅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加速度与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1)关于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
A.电磁打点计时器是种使用低压直流电源的计时仪器.
B.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220V电源的计时仪器,其打点周期为0.02s.
C.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4-6V)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打点周期为0.02s.
D.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它使用220V交流电源.
(2)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有AB
A.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在绳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滑动
B.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必须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中可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D.实验中应先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然后再释放小车
(3)如图甲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s,且s1=0.96cm,s2=2.88cm,s3=4.80cm,s4=6.72cm,s5=8.64cm,s6=10.56cm,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2.4m/s2,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0.51m/s.请你依据本实验推断第6记数点和第7记数点之间的距离是12.48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把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B.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并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提出了惯性定律
D.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并在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质谱仪是用来测定带电粒子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装置,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如图所示的是质谱仪工作原理简图,电容器两极板相距为d,两板间电压为U,极板间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1,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束电荷量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粒子沿电容器的中线平行于极板射入电容器,沿直线穿过电容器后进入另一磁感应强度为B2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结果分别打在感光片上的a、b两点,设a、b两点之间距离为x,粒子所带电荷量为q,且不计重力.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束带电粒子的电性均相同,且均带正电
B.该束带电粒子的电性均相同,且均带负电
C.该束带电粒子的速率均相同,且均为$\frac{U}{{B}_{1}d}$
D.打在a、b两点的粒子的质量之差△m=$\frac{{B}_{1}{B}_{2}qdx}{2U}$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