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楞次定律判断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2)根据楞次定律的定性的结论分析;
(3)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通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
解答 解:(1)长直导线下方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线中的电流逐渐减小,穿过圆形线圈的磁通量减小,由楞次定律知线圈中的电流为顺时针方向;
(2)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减小,圆形线圈将受到向上磁场力,所以导线对圆形线圈的作用力为吸引力
(3)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E=IR
得 E═$84×1{0}_{\;}^{-3}×24=2V$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frac{△Φ}{△t}=E=2.0V$=2.0Wb/s
答:(1)线圈中的电流是顺时针方向;
(2)导线对线圈的作用是吸引力
(3)当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是84mA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是2.0Wb/s
点评 本题考查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点,要能根据楞次定律的基本步骤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搞清磁通量的变化率为$\frac{△Φ}{△t}$,基础题,必须要掌握.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1}{2}$mv${\;}_{0}^{2}$ | B. | mgh | C. | $\frac{1}{2}$mv${\;}_{0}^{2}$+mgh | D. | $\frac{1}{2}$mv${\;}_{0}^{2}$-mg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 |
B. | 根据波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小 | |
C. | ${\;}_{83}^{210}Bi$的半衰期是5天,12g${\;}_{83}^{210}Bi$经过15天后衰变了1.5g | |
D. | α粒子散射实验时卢瑟福建立原子核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导线 A 端接电池负极 | |
B. | 铁钉内磁场方向向右 | |
C. | 铁钉左端为电磁铁的 N 极 | |
D. | 小磁针所在位置的磁场方向水平向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甲为电容器充电示意图,充完电后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两极板间的电压 U 等于电源的电动势 E | |
B. | 图乙为电容器放电示意图,若电容器上极板带电量为+Q,则放电过程中通过安培表的电流方向从右向左,流过的总电量为 2Q | |
C. | 图丙为电解电容器的实物图和符号,图丁为可变电容器及其符号,两种电容使用时都严格区分正负极 | |
D. | 图戊中的电容器上有“5.5V1.0F”字样,说明该电容器只有两端加上 5.5V 的电压时电容才为1.0F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与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 | |
B. | 用光导纤维束传送信息是光的衍射的应用 | |
C. | a、b两束光照射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在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中,a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则可以判断水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大 | |
D. | 肥皂呈现彩色条纹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 |
E. | 激光测距是应用了激光平行性好的特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块A的速度小于物块B的速度 | |
B. | 绳的拉力对A所作的功与对B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 | |
C. | 绳的拉力对物块B所做的功等于物块B机械能的增加量 | |
D. | 若运动过程中某时刻轻细绳与桌面的夹角为30°,物块B对桌面的压力为其所受重力的$\frac{4}{5}$,则此时物块A下降的加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的$\frac{3}{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小球先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 | |
B. | 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小球速度最大 | |
C. | 撤去力F瞬间,小球加速度大小为2g | |
D. | 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2 | |
B. | 环绕火星运动的卫星的最大速度约为3.7km/s | |
C. | 火星的平均密度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 | |
D. | 火星同步卫星的运动半径约等于地球同步卫星运动的半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