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 AL上.产生如下核反应:P+ ALX+n , 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多少?中子数为多少?

【答案】解答:质子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1,中子的电荷数为0,质量数为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X的质子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因为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新核的中子数为27﹣14=13.
故答案为:14,13.
【解析】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出新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核裂变与核聚变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瞬时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C.速度一定随加速度增加而增加

D.速度方向一定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图示电路中E为电源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R1为可变电阻,其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髙而减小,R2R3为定值电阻,C为电容器L为小灯泡。当R1的阻值变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B. R2两端的电压增大

C. 小灯泡变亮

D. 电容器C所带的电荷量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不论带电体的大小如何,只要在研究的具体问题中,带电体体积可忽略不计,则带电体都可作为点电荷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研究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 ,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
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2)图(c)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①若已知电源频率为50Hz,则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s.
②A、B、C、D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四个点,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cm,C点对应的速度是m/s.纸带的加速度是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物体从斜面上某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s后到达斜面底端,并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9s停止,则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与在水平面上的位移之比是(  )
A.1:3
B.1:2
C.1:1
D.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某一高度处有一物体B自由下落,两物体在空中相遇时的速率都是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的上抛初速度大小和物体B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等,都是2v
B.物体A和物体B在空中运动时间相等
C.物体A能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相等
D.两物体在空中相遇处一定是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中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可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

B.无论纸带上点迹分布情况如何,都可以任找两点求小车速度

C.为了得到实验结论,我们应该作出WV2图像

D.实验结论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量的平方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x﹣t和乙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乙均在3s末回到出发点,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均为4m
C.0~2s内与4s~6s内,甲的速度等大同向,乙的加速度等大同向
D.6s内甲的路程为16m,乙的路程为1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