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如图所示,质量不同的A、B两物块分别位于粗糙传送带的底端和顶端,且同时开始运动.已知物块A的初速度V1=8m/s,沿传送带向下,且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而物块B的初速度V2=12m/s,沿传送带向上.该传送带倾角α=37°,且以V=10m/s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其顶端离地面高度为h=12m(滑轮体积可忽略).经过1.2s的时间,A、B两物块于传动带上的某一位置相遇,试求:
(1)该相遇位置的高度;
(2)B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sin37°=0.6,取g=10m/s2

分析 (1)物体放上A,开始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以及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所需的时间和位移,由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两者不能保持相对静止,速度相等后,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出1.2s内运动的位移,从而求出相遇位置的高度;
(2)根据相遇点的高度求出B再1.2s内运动的位移,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基本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1)A刚开始运动时,由于速度小于传送带速度,所以先做匀加速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_{1}=\frac{mgsin37°+{μ}_{1}mgcos37°}{m}$=gsin37°+μ1gcos37°=10×0.6+0.5×10×0.8m/s2=10m/s2
则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所需的时间${t}_{1}=\frac{v-{v}_{1}}{{a}_{1}}=\frac{10-8}{10}=0.2s$.
经过的位移${x}_{1}=\frac{{v}_{1}+v}{2}{t}_{1}=\frac{8+10}{2}×0.2=1.8m$.
由于mgsin37°>μ1mgcos37°,可知物体与传送带不能保持相对静止.
速度相等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_{2}=\frac{mgsin37°-{μ}_{1}mgcos37°}{m}$=gsin37°-μ1gcos37°=2m/s2
A继续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2=t-t1=1.2-0.2=1s,
运动的位移${x}_{2}=v{t}_{2}+\frac{1}{2}{a}_{2}{{t}_{2}}^{2}=10×1+\frac{1}{2}×2×1=11m$,
则相遇前A物体运动的总位移为x=x1+x2=1.8+11=12.8m,
下落的高度h′=xsin37°=12.8×0.6=7.68m,
所以相遇位置的高度h1=h-h′=12-7.68=4.32m
(2)相遇时B物体运动的位移${x}_{3}=\frac{{h}_{1}}{sin37°}=\frac{4.32}{0.6}=7.2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B上滑时的加速度${a}_{3}=\frac{m′gsin37°+{μ}_{2}m′gcos37°}{m′}$=gsin37°+μ2gcos37°=6+8μ2
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得:${x}_{3}={v}_{2}t-\frac{1}{2}{a}_{3}{t}^{2}$
解得:μ2=0.5
答:(1)该相遇位置的高度为4.32m;
(2)B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为0.5.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物体的运动规律,知道A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相等后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固定斜面倾角α=37°,质量为m的物体受拉力F作用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拉力F的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β.在β=37°和β=0两种情况下,若拉力F大小相同,物体沿斜面上滑的加速度相同.(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拉力F的大小在何范围;
(3)若拉力F的大小为$\frac{{9\sqrt{10}}}{25}$mg,方向可变,使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上滑一段位移s,则所需的最短时间t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素,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挡板可固定在桌面上,轻弹簧左端与挡板相连,桌面高为h,O1,O2、A、B、C点在桌面的同一水平直线上.一直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实验过程如下:
过程一:如图甲,挡板固定在O1点,将小滑块放到桌面上,向左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A处,测量O1A的距离.将滑块由静止释放,滑块离开桌面后落在水平面上的P点,测出P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1
过程二:将挡板的固定点移到距O1点为d的O2点,如图乙,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C处,使O2C=O1A.将滑块由静止释放,滑块离开桌面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Q点,测出Q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2

完成下列填空:
(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必须测出小滑块的质量   B.必须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C.弹簧的压缩量不能太小   D.必须测出弹簧的原长
(2)写出动摩擦因素的表达式μ=$\frac{{{x}_{1}}^{2}-{{x}_{2}}^{2}}{4dh}$(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试验中测量量的误差外,其他可能的原因是滑块受空气阻力等(写出一个即可).
(4)某同学认为,不测量桌面高度,改用秒表测出小滑块从离开桌面到落地的时间,也可测出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这种方案不可行(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滑块在空中飞行时间很短,秒表测时间误差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物块重4.6N,对物块施一方向与竖直成37°的推力F,物块恰好沿竖直墙向上匀速滑动,物块与墙之间动摩擦因数为0.2,求推力F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甲所示的光电门传感器是测定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的仪器.其原理是发射端发出一束很细的红外线到接收端,当固定在运动物体上的一个已知宽度为d的挡光板通过光电门挡住红外线时,和它连接的数字计时器可记下挡光的时间△t,则可以求出运动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大小.

(1)为了减小测量瞬时速度的误差,应选择宽度比较窄 (选填“宽”或“窄”)的挡光板.
(2)如图乙是某同学利用光电门传感器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之间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将该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用不同重物通过细线拉同一小车,小车每次都从同一位置A点静止释放.
①如图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出挡光板的宽度d=7.40 mm,实验时将小车从图乙A点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记下挡光板通过光电门时挡光时间间隔△t=0.02s,则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0.37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实验中设小车的质量为m1,重物的质量为m2,则在m1与m2满足关系式m1>>m2时可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与重物的重力大小相等;
③测出多组重物的质量m2和对应挡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并算出小车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通过描点作出两物理量的线性关系图象,可间接得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v2-m2 图象(选填“v2-m1”或“v2-m2”);
④某同学在③中作出的线性关系图象不过坐标原点,如图丁所示(图中的m表示m1或m2,其可能的原因是操作过程中平衡摩擦力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所示,现用与水平方向成37°、大小为300N的拉力F拉着小车以4m/s的速度匀速运动,车前进了40m,则拉力对车所做的功为9600J,拉力F的功率为960W(cos37°=0.8,sin37°=0.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的电源的电流与路端电压的关系曲线中,m、n分别为电源和定值电阻的图线,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源的内阻r=0.5Ω
B.定值电阻的阻值为$\frac{1}{3}$Ω
C.如果将电阻直接接在该电源上,则该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4W
D.改变负载,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为为4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三角形传送带以1m/s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个小物块A、B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g取10m/s2,sin37°=0.6,cos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A先到达传送带底端
B.物块A、B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
C.物块A、B到达传送带底端时速度大小相等
D.物块A、B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之比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物体重心的位置与质量分布和几何形状有关
C.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几何中心
D.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的位置一定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