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如图所示,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铺设特殊材料,调节其初始长度为l,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v0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已知R=0.4m,l=2.5m,v0=6m/s,物块质量m=1kg,与PQ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取g=10m/s2
(1)求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改变v0,为使小物块能到达或经过PQ段,且经过圆轨道时不脱离轨道,求v0取值范围.

分析 (1)小物块由A点到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由功能关系求解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若物块恰好到达B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机械能守恒求出v0的范围,若物块恰好返回至圆轨道与圆心等高位置,由功能关系求出v0的范围.

解答 解:(1)小物块由A点到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由功能关系得:$\frac{1}{2}mv_0^2=μmgl+{E_{pm}}$…①
代入数据解得:Epm=8J…②
(2)若物块恰好到达B点,由牛顿运动定律得:$mg=\frac{mv_B^2}{R}$…③
小物块由A点到B点,由机械能守恒得:$\frac{1}{2}mv_{01}^2=mg•2R+\frac{1}{2}mv_B^2$…④
由③④式得:${v_{01}}=2\sqrt{5}m/s$
所以${v_{01}}≥2\sqrt{5}m/s$…⑤
若物块恰好返回至圆轨道与圆心等高位置,由功能关系得:$\frac{1}{2}mv_{02}^2=2μmgl+mgR$…⑥
得:${v_{02}}=4\sqrt{3}m/s$…⑦
故既要通过B点,又要返回时不超过与圆心等高位置,v0应满足:$2\sqrt{5}m/s≤{v_0}≤4\sqrt{3}m/s$…⑧
若物块恰好返回至B点,由功能关系得:$\frac{1}{2}mv_{03}^2=2μmgl+mg•2R+\frac{1}{2}mv_B^2$…⑨
得:${v_{03}}=2\sqrt{15}m/s$
所以${v_{03}}≥2\sqrt{15}m/s$
故v0取值范围是${v_0}≥2\sqrt{15}m/s$或 $2\sqrt{5}m/s≤{v_0}≤4\sqrt{3}m/s$
答:(1)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为8J;
(2)v0取值范围为${v_0}≥2\sqrt{15}m/s$或 $2\sqrt{5}m/s≤{v_0}≤4\sqrt{3}m/s$.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知道小球不脱离圆轨道的条件,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加强训练,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2015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片《火星救援》在全球引起热播,影片拍摄中各个环节均用到了一些基本物理原理.如图所示,有一次,被困在火星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与救援小组对接时,由于马克•沃特尼的飞行器燃料不够,没有到达理想的高度,离救援小组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马克•沃特尼急中生智,在自己的宇航服上戳了一个小洞,利用向下喷出的气体,使自己活得向上的力成功地对接上救援小组.马克•沃特尼使自己获救主要用到的物理规律是(  )
A.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C.机械能守恒定律D.万有引力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如图甲所示为测量电动机转动角速度的实验装置,半径不大的圆形卡纸固定在电动机转轴上,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匀速转动.在圆形卡纸的旁边垂直安装一个改装了的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打一个点)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按先后排序:①③②④.
①使电火花计时器与圆形卡纸保持良好接触
②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的电源,使它工作起来
③启动电动机,使圆形卡纸转动起来
④关闭电动机,拆除电火花计时器;研究卡纸上留下的一段点迹(如图乙所示),写出角速度ω的表达式,代入数据,得出ω的测量值.
(2)要得到角速度ω的测量值,还缺少一种必要的测量工具,它是D
A.秒表     B.毫米刻度尺     C.圆规     D.量角器
(3)为了避免在卡纸连续转动的过程中出现打点重叠,在电火花计时器与盘面保持良好接触的同时,可以缓慢地将电火花计时器沿圆形卡纸半径方向向卡纸中心移动.则卡纸上打下的点的分布曲线不是一个圆,而是类似一种螺旋线,如图丙所示.这对测量结果无(填“有”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某实验小组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某种电阻丝(电阻约为20Ω)材料的电阻率.他们首先把电阻丝拉直后将其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在电阻丝上夹上一个与接线柱c相连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移动金属夹,可改变其与电阻丝接触点P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还有:
电池组E(电动势为3.0V,内阻约1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2Ω);
电阻箱R(0~999.9Ω);
开关、导线若干.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用螺旋测微器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径d;
B.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并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闭合开关S;
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使电流表满偏,记录电阻箱的示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E.改变金属夹与电阻丝接触点的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F.断开开关,拆除电路并整理好器材.

(1)小明某次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时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这次直径的测量值d=0.726mm;
(2)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A1(选填“A1”或“A2”);
(3)小明用记录的多组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对应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长度L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R-L关系图线,图线在R轴的截距为R0,在L轴的截距为L0,再结合测出的电阻丝直径d,可求出这种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ρ=$\frac{π{d}^{2}{R}_{0}}{4{L}_{0}}$(用给定的物理量符号和已知常数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
A.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并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
C.库仑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并测得静电力常量
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如图所示,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立柱上固定一条长为L,拴有小球的细绳.质量为m的小球由与悬点在同一水平面处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阻力.求小球摆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拉力的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关于分子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碎玻璃不能拼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斥力起作用
B.将两块铅压紧以后能连成一块,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固体很难被拉伸,也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E.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所示,一个物块在与水平方向θ=300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前进了10m,己知F=200N,.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  )
A.1000$\sqrt{3}$ JB.2000$\sqrt{3}$JC.1000JD.200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斜面AB长为2.4m,其下端与光滑的圆弧轨道BCD相切于B,C是最低点,圆心角∠BOC=37°,D与圆心O等高,圆弧轨道半径R=1.0m,现有一个质量为m=0.2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D点的正上方h=1.6m的E点处自由下落,滑块恰好能运动到A点.(sin37°=0.6,cos37°=0.8,g取10m/s2,计算结果可保留根号.求:
(1)滑块第一次到达B点的速度;
(2)滑块与斜面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3)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总路程及总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