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_{2}^{4}$He)轰击氮原子核(${\;}_{7}^{14}$N),发现了质子(${\;}_{1}^{1}$H)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其核反应方程为${\;}_{2}^{4}$He+${\;}_{7}^{14}$N→${\;}_{8}^{17}$O+${\;}_{1}^{1}$H;此反应是吸收(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反应,其能量值为2.36MeV(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已知mN=14.00753u,m0=17.00454u,mH=1.00815u,mα=4.00263u,1u相当于931.5MeV的能量)

分析 根据核反应过程遵循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求出新核的质量数、核电荷数从而确定新核,并最终写出核反应方程式.要计算计算对应的核能,就必须知道核反应亏损的质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即可求出核反应对应的能量.

解答 解:根据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知,
聚变的核反应方程:${\;}_{2}^{4}$He+${\;}_{7}^{14}$N→${\;}_{8}^{17}$O+${\;}_{1}^{1}$H;
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为△m=mHe+mN-(mO+mH)=4.00263u+14.00753u-17.00454u-1.00815u=-0.00253u
因此此反应是吸收能量,
根据质能方程,则
释放的核能为△E=△mc2=0.00253uc2≈2.36MeV         
故答案为:${\;}_{2}^{4}$He+${\;}_{7}^{14}$N→${\;}_{8}^{17}$O+${\;}_{1}^{1}$H;吸收;2.36.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并能灵活运用.知道亏损的质量以能量的形式辐射或吸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关于摩擦力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B.滑动摩擦力要么做负功,要么做正功
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不做功
D.静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关于惯性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大
B.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着的物体它俩的惯性没法比
C.质量大的物体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大
D.物体惯性大小应由物体的速度、质量共同来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若体积不变,当分子热运动变得剧烈时,压强一定变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雨水没有透过雨伞是因为液体分子表面张力的原因
D.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过程并不是都可以自发进行的
E.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其左管顶端封闭,右管足够长且与大气相通,管中由两段水银柱密封着A、B两部分理想气体,其中气柱A的长度为LAB=10cm,气柱A的底部比气柱B的底部高h1=3cm,气柱B上方的水银柱长为h2=8cm.已知外界大气压强恒为p0=75cmHg,环境湿度保持不变.
(ⅰ)求气柱A此时的压强pA
(ⅱ)若现在从开口端缓慢地注入水银,为了使气柱A的长度变为LA=8cm,注入的水银柱长度应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在被誉为“中国轿车第一撞”的碰撞试验中,让汽车以50km/h的碰撞速度驶向质量为80t的碰撞试验台,由于障碍物的质量足够大可视为固定的,所以撞击使汽车的速度在碰撞的极短时间内变为零,如果让同样的汽车以100km/h的速度撞向没有固定的与汽车同质量的物体,设想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且碰撞完成所需的时间是“第一撞”试验的两倍,求两种碰撞过程中汽车受到的平均冲击力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木块重为1000N,边长为1m.若某人将其沿水平地面翻动4m,则人对木块至少需做多少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实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
A.钢球自由下落,落在竖直弹簧上,钢球的机械能守恒
B.拉着物体沿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
C.跳伞运动员张开伞后,在空中匀速下降
D.发出去的烟花在上升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
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B.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
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t;
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
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t2
G.以t2为纵坐标、l为横坐标,作出t2-l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完成下列题目:
(1)用游标为1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1mm)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2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的值为1.52cm.
(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图线如图3所示.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t2=404.0l+3.5.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76m/s2.(取π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开始计时
B.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应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
C.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t2-(l-$\frac{1}{2}$d)图线
D.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t2-(l+$\frac{1}{2}$d)图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