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手不断地在同一地方反复弯折细铁丝,铁丝被折断时,断口很烫手,这说明( ).
A.铁丝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也能升高
B.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
C.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
D.机械功可以转化成热量,铁丝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改变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可知( )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不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B.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改变,说明物体不一定有惯性
C.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的运动
D.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篮球被竖直向上抛出后又落回到拋出点。假设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其运动的速度大小成正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上升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
B. 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C. 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做的功等于下降过程中阻力做的功
D. 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冲量大小等于下降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冲量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诗可以帮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中“青山相对出”选的参考系是“孤帆”
B.“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诗中“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水”
C.“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为参考系来描述水的运动
D.“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来描述水流的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小球从5m高的P点自由落下,被水平地面竖直弹回到2m高处的Q点。小球下降过程和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下列关于小球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P到Q的过程中,其路程是7m,位移大小是2m,方向竖直向上
B.小球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变大,速度增加
C.小球下落前半程的时间大于下落后半程的时间
D.小球上升过程中的加速度方向与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要求碰撞一般为一维碰撞
B.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系统中物体各自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
C.只需找到一种情境的不变量即可,结论对其他情境也同样适用
D.进行有限次实验找到的不变量,具有偶然性,结论还需要实践检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年10月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踏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做,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摘编自“人民网”,2015年10月6日)
相关链接
①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引发疑问: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对此,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10月6日)
②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2015年10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把青蒿素的纯度从12%提升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B.屠呦呦的名字是她父亲取的,出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可见父亲对屠呦呦的殷切期望,希望她将来有所作为。
C.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这一权威统计从侧面说明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D.材料以记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描写,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尊敬、赞扬之情。
【2】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请简要概括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过程。
【3】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一定有某些品质做支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无论多么创新总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解决方案被改进前,我们不能随意而盲目地付诸于实践。
B.一个人有了过失,做了错事,我们应该让他自己去解决,这是对人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居高临下地去裁判别人。
C.调查发现,未成年孩子的苦恼中,学习焦虑最为突出。心理专家建议,应合理调整家校的升学期望、学生自己的认知期望及自我调适能力等。
D.“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等手段层出不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