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0.在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做匀变速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按打点的先后顺序选定六个记数点并分别标为0~5,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迹没有画出.在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刻度线跟“0”记数点对齐.由图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0.60m/s2.若要测出打下第3个记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从减小测量误差的角度来看,应选择1、5(选填“2、4”或“1、5”)两点间的距离进行计算较为准确.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3点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则测量位移的误差越小越好,而距离越大,测量位移的误差越小.

解答 解: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2、3、4、5跟0点的距离分别是1.20cm,3.00cm,5.40cm,8.40cm,12.00cm.
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得:
a=$\frac{{x}_{35}-{x}_{13}}{4{T}^{2}}=\frac{0.12-0.054-(0.054-0.012)}{0.04}$=0.60m/s2
利用平均速度计算瞬时速度,故测量位移的误差越小越好,由于1到5的距离较大,测量位移的误差较小,故从减小测量误差的角度来看,利用这条纸带计算打下第3个记数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较为准确.
故答案为:0.60,1、5

点评 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基本公式以及推论公式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C.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会产生弹力
D.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力都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某同学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取一段实验纸带,从0点开始每间隔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如图所示.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则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图可求得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0.19m/s,计数点3的瞬时速度为0.21m/s,小车的加速度为0.2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家庭用电安全很重要,下列做法有利于保障用电安全的是(  )
A.多个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
B.家庭电路中安装漏电保护器
C.选购热水器时功率越大越好
D.夏天使用空调房间温度设定越低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如图为质量相等的两个质点A、B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  ) 
A.在t时刻两个质点在同一位置
B.在t时刻两个质点动能相等
C.在0-t时间内两质点位移相等
D.在0-t时间内合外力对两个质点做功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也越大
B.电势降低的方向就是电场强度的方向
C.电场中,任意两条电场线是不能相交的,任意两个等势面也不能相交
D.电场线与等势面在相交处总是垂直,且电场线总是从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A、B、C 三个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过程保持相对静止,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过程中物体B所受力的个数为(  )
A.3B.4C.5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计算下列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1)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0s速度达到108km/h;
(2)在高速公路上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3min速度从54km/h提高到144km/h;
(3)足球以8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m/s的速度反向踢出,踢球时间为0.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甲队胜乙队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大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
B.甲队对乙队的拉力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大小相等,它们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甲队对乙队的拉力与乙队对甲队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甲队对乙队的拉力与地面对乙队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