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一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在O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abc所示.图中虚线是同心圆弧,表示电场的等势线.不计重力,以下哪个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粒子一直受到静电引力的作用
B.粒子在b点的速度一定大于在a点的速度
C.粒子在b点的电势能一定大于在a点的电势能
D.粒子在c点与a点所具有的电势能应相等

分析 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电场线密的地方电场的强度大,电场线疏的地方电场的强度小,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解答 解:A、根据轨迹弯曲方向判断出,粒子在a→b→c的过程中,一直受静电斥力作用,故A错误.
B、粒子由a到b,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少,速度减小,故B错误.
C、根据动能定理,粒子由a到b,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大.故C正确.
D、c点和a点在同一个等势面上,电场力做功为零,动能不变化根据动能定理,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住电场线和等势面的特点,知道粒子受力的方向与弯曲的方向一致,即可解决本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如图是磁流体发电机的示意图,在间距为d的平行金属板A、C间,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金属板通过导线与变阻器R相连,等离子体以速度v平行于两金属板垂直射入磁场.若要增大该发电机的电动势,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增大dB.增大RC.增大BD.增大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如图所示,水平正对放置带电平行金属板间的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带电小球从光滑绝缘轨道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轨道端点P进入板间后恰好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在使小球从稍低些的b点由静止释放,经过轨道端点P进入两板之间的场区.关于小球和小球现在的运动情况,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可能带负电
B.小球在电、磁场中运动的过程动能增大
C.小球在电、磁场中运动的过程机械能总量不变
D.小球在电、磁场中运动的过程电势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沿直线ON斜向下运动,直线ON与y轴负方向成θ角(θ<$\frac{π}{4}$).已知F的大小为mgtanθ,则质点机械能的变化可能的情况是(  )
A.不变B.变小C.变大D.先变小后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验证牛顿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请思考实验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C
A.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垫高适当,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C.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D.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2)在的实验中,得到一条打点的纸带,如图2所示,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则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frac{({x}_{4}+{x}_{5}+{x}_{6})-({x}_{1}+{x}_{2}+{x}_{3})}{9{T}^{2}}$;
(3)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后,可用钩码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此时钩码质量m与小车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物块A在固定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关于物块A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A.重力、下滑力、摩擦力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压力、下滑力D.重力、支持力、下滑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汽车在0~1s内和1s~3s内相比(  )
A.位移相等B.平均速度相等
C.速度变化大小相同D.加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所示为正电荷周围的电场线,M、N是同一电场线上的两点,若EM、EN为这两点的场强大小,UM、UN为这两点的电势,则(  )
A.EM<ENB.EM>ENC.UM<UND.UM=U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G=6.67×10-11N•m2/kg2.第一个比较精确测定这个恒量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