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符合实验要求的摆线,下端系一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O点;
b.在小球静止悬挂时测量出O点到小球球心的距离l;
c.拉动小球使细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不大的角度(约为5°),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
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①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其表达式为g=$\frac{4{π}^{2}l{n}^{2}}{{t}^{2}}$;
②如果已知摆球直径为2.00cm,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1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88.80cm.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是时间如图2中秒表所示,那么单摆的摆动周期是1.87s.

③若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C.(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序号)
A.测量摆长时,把摆线的长度当成了摆长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固定于O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越摆越长
C.测量周期时,误将摆球(n-1)次全振动的时间t记为了n次全振动的时间,并由计算式T=$\frac{t}{n}$求得周期
D.摆球的质量过大
④在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方案并纠正了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他决定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并通过改变摆长,测得了多组摆长l和对应的周期T,并用这些数据作出T2-l图象如图3所示.图线斜率的意义B.
A.$\frac{g}{4{π}^{2}}$    B.$\frac{4{π}^{2}}{g}$    C.g    D.$\frac{1}{g}$
⑤在题④中,利用图线上任意两个点a、b的坐标(l1,T12)、(l2,T22)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frac{4{π}^{2}({l}_{2}-{l}_{1})}{{T}_{2}^{2}-{T}_{1}^{2}}$.
⑥在题④中,如果在描点时若误将摆线长当做摆长,那么画出的直线将不通过原点,由图线斜率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与正常相比,将产生哪一种结果?A
A.不变      B.偏大     C.偏小      D.都有可能.

分析 ①“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sqrt{\frac{l}{g}}$,据此变形即可得到g的表达式.
②由图读出悬点到小球最底端的长度L,单摆的摆长l=L-$\frac{d}{2}$;由秒表读出40次全振动的时间t,由T=$\frac{t}{40}$求出周期;
③⑤⑥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和数学知识得到重力加速度与T2-L图象斜率的关系.根据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分析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由单摆周期公式,求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④根据摆长和周期的测量误差,确定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误差.

解答 解:①据题:单摆的周期 T=$\frac{t}{n}$
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2π$\sqrt{\frac{l}{g}}$,
联立解得:g=$\frac{4{π}^{2}l{n}^{2}}{{t}^{2}}$.
②由图读出悬点到小球最底端的长 度L=89.80cm,则单摆的摆长为:
  l=L-$\frac{d}{2}$=89.80cm-1.00cm=88.80cm;
图中秒表的读数为:t=60s+14.7s=74.7s
则周期为:T=$\frac{t}{40}$=$\frac{74.7}{40}$s=1.87s
③根据T=2π$\sqrt{\frac{l}{g}}$得重力加速度为:g=$\frac{4{π}^{2}l}{{T}^{2}}$,
A、根据g=$\frac{4{π}^{2}l}{{T}^{2}}$,测量摆长时,把摆线的长度当成了摆长,知摆长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故A错误.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固定于O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变长,则摆长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故B错误.
C、测量周期时,误将摆球(n-1)次全振动的时间t记成了n次全振动的时间,则周期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
D、所用摆球的质量过大,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故D错误.
故选:C.
④由周期公式T=2π$\sqrt{\frac{l}{g}}$,可得
 T2=$\frac{4{π}^{2}}{g}$l可知,T2-l图线斜率k=$\frac{4{π}^{2}}{g}$.
故选:B.
⑤先测出一摆线较长的单摆的振动周期T1
T1=2π$\sqrt{\frac{{l}_{1}}{g}}$
然后把摆线的长度l2,再测出其振动周期T2
T2=2π$\sqrt{\frac{{l}_{2}}{g}}$
解得:g=$\frac{4{π}^{2}({l}_{2}-{l}_{1})}{{T}_{2}^{2}-{T}_{1}^{2}}$.
⑥描点时若误将摆线长当作摆长,那么画出的直线将不通过原点,T2=$\frac{4{π}^{2}}{g}$(L线+$\frac{d}{2}$ ),
即作出T2-L线的图象,斜率不变,由图线斜率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与原来相比,其大小不变,故选:A.
故答案为:①$\frac{4{π}^{2}l{n}^{2}}{{t}^{2}}$; ②88.80,1.87;③C;④B;⑤g=$\frac{4{π}^{2}({l}_{2}-{l}_{1})}{{T}_{2}^{2}-{T}_{1}^{2}}$;⑥A.

点评 常用仪器的读数要掌握,这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sqrt{\frac{l}{g}}$,从而可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常用仪器的读数要掌握,这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从而求解加速度,摆长、周期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注意摆长等于摆线的长度加上摆球的半径之和,在一个周期内摆球两次经过最低点位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开始实验时,吊上适当的钩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1)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可以测出1~6每个点的瞬时速度,画出v-t图象,进而得到a,其中3号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v3=0.264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也可以去除一个数据,利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如果去除的是2.88cm这一数据,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a=0.496 m/s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CD(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完全选对才得分)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
D.钩码的质量m3
E.利用秒表测量滑块运动的时间t
(4)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m3g-(m2+m3)a}{m2g}$(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用多用表测直流电压U、直流电流I和电阻R时,若红表笔插入多用表的正(+)插孔,黑表笔插入多用表的负(-)插孔,则(  )
A.测U、I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表,测R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多用表
B.测U、I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多用表,测R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表
C.测U、I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表,测R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多用表
D.测U、I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多用表,测R时电流从红表笔流出多用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0.一物体正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和第3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2m和4m.求:
(1)第2秒末的速度v2
(2)3s内的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一子弹击中木板前的速度是800m/s,历时0.02s穿出木板,穿出木板时的速度为300m/s,则子弹穿过木板时的平均加速度为2.5×104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甲、乙两只小球停在湖面上,相距120米,一水波沿甲乙连线方向传播,水波到来时,船先向上,后向下运动,从甲船开始振动起来,30秒末,乙船开始振动,此刻甲船正处在第四次跌落波谷的状态,则水波的周期T=8s,λ=32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关于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动量相同,动能不一定相等
B.一个物体,动量发生变化,动能可能不变
C.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一定越大
D.运动的越快的物体动能一定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用游标卡尺测一根金属管的内径和外径时,卡尺上的游标位置分别如图(1)和(2)所示,这根金属管的内径读数是2.37cm,外径读数是3.03cm,管厚0.33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