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旧欧洲:一种关于延续的研究》中,把1000-1800年的欧洲称为“旧欧洲”,并列举了相关“旧”的特征,如下表:

“旧欧洲的特征”

经济观

认同的是使用价值

而非交换价值(①)

社会观

认同的是差异等级

而非竞争能力(②)

文化观

认同的是群体意识

而非个人精神(③)

宗教观

认同的是蒙昧盲信

而非自然主义(④)

根据表格信息,请预测“新欧洲”特征出现的历史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世界市场形成;

B. ②文艺复兴

C. ③重商主义

D. ④近代科学产生

【答案】D

【解析】

①是重商主义,A错误;②是民主意识,B错误;③是文艺复兴,C错误;④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即“新欧洲”出现,故D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当司机驾驶汽车发现前方有险情或障碍物时,从采取紧急刹车的地点开始至汽车停止地点为止,这段距离称之为制动距离。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其制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假设汽车制动过程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

1汽车的制动时间是多少

2汽车的制动距离是多少

3汽车制动8s内的位移又是多少

4若司机发现前方100m有险情,考虑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0s,试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理量为矢量的是

A. B. 动能C. 电场强度D. 电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颗子弹垂直穿过紧挨在一起的三块木板后速度刚好为0,设子弹在个模板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恒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子弹穿过每块木块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3:2:1

B. 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5:3:1

C. 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体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1:1:1

D. 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弹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要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x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 = 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未端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发现物体的质量随物体的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其原因是(

A. 运动物体无法称质量

B. 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质量变化极小

C. 物体质量太大

D. 物体质量不随速度变化而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矩形导线框abcd与无限长通电直导线MN在同一平面内,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由MN,导线框的ab边与直导线平行。若直导线中的电流增大,导线框中将产生感应电流,导线框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则以下关于导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导线框有两条边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相同

B. 导线框有两条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相同

C. 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的合力向左

D. 导线框所受的安培力的合力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固定在地面上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封闭着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将活塞B缓慢地水平向右拉动,则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此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气体做等温膨胀,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变,气体的压强不变

B. 气体做等温膨胀,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对气缸壁单位面积碰撞的次数将变少

C. 气体体积增大,对外做功,所以气体内能减小

D. 气体内能不变,所以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能全用来对外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1=16 m/s,乙车的速度为v2=12 m/s,乙车在甲车的前面。当两车相距L=6 m,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 a1=2 m/s2的加速度刹车,6 s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2=1 m/s2。求:

(1)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时间;

(2)两车相遇的次数及对应的时刻

(3)两车速度相等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