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m1∶m2=1∶2,它们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时因受摩擦力作用而停止.
(1)若它们的初速度相同,则运动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它们的初动能相同,则运动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1)1∶1 (2)2∶1
设两物体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1)它们的初速度相同,设为v0,由动能定理得:-μm1gl1=0-,
-μm2gl2=0-.
所以l1∶l2=1∶1
(2)它们的初动能相同,设为Ek,由动能定理得:-μm1gl1=0-Ek,-μm2gl2=0-Ek.
所以l1∶l2=m2∶m1=2∶1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某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动能减少了70J,已知其中一个力做功140J,物体克服另一个力做功60J,则第三个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
A.150JB.-150JC.10JD.-1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行驶,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1:2,速度之比v1v2=2:1.当两车急刹车后,甲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1,乙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2.设两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不计空气的阻力,则(   )
A.s1:s2=1:2B.s1:s2=1:1C.s1:s2=2:1D.s1:s2=4: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14分)如图所示,小物体放在高度为h=1.25m、长度为S=1.5m的粗糙水平固定桌面的左端A点,以初速度vA=4m/s向右滑行,离开桌子边缘B后,落在水平地面C点,C点与B点的水平距离x=1m,不计空气阻力。试求:(g取10m/s2
(1)小物体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为使小物体离开桌子边缘B后水平射程加倍,即,某同学认为应使小物体的初速度vA'加倍,即vA'="2" vA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3:2,初速度之比为4:5,都受到相同大小的阻力作用,直到停下来,哪个物体用的时间较长,哪个物体滑行的距离较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下端与水平传送带吻接,轨道上的A点到传送带的竖直距离及传送带到地面的距离均为h=5m,把一物体自A点由静止释放,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先让传送带不转动,物体滑上传送带后,从右端B水平飞离,落在地面上的P点,B、P间的水平距离OP为x=2m;然后让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转动,速度大小为v=5m/s。g=10m/s2。求:
(1)传送带转动时,物体落到何处?
(2)先后两种情况下,传送带对物体所做功之比.
(3)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所用时间之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已知雨滴在空中竖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且不同质量的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的比值相同.现有两滴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雨滴从空中竖直下落,在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两滴雨滴落地之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其重力的功率之比为
A.    B.    
B.      D .m1: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汽车以恒定功率P从A点由静止出发,先沿着长度为S1,倾角为α的斜面运动到B点(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k1倍),随后沿着长度为S2的水平面运动到D点(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k2倍)。若S1和S2足够长,汽车在AB、BD段最后均可达到匀速行驶。求:

(1)汽车在AB段和BD段分别耗时为多少?达到匀速时,其速度V1和V2分别为多大?
(2)汽车发动机在过B点后,为了省油,至少还需工作多久才能到达D点。
(3)若汽车可先沿着长度为S2的水平面运动(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k2倍),随后沿着长度为S1,倾角为α的斜面运动到D点(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k1倍)。若k1=k2=k,请问与原路径相比,哪个更省时,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14分)如图,光滑水平面AB与竖直面的半圆形导轨在B点相连接,导轨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在A处压缩弹簧,释放后,木块获得一向右的初速度,当它经过B点进入导轨瞬间对导轨的压力是其重力的7倍,之后向上运动恰能通过轨道顶点C,不计空气阻力,试求:
(1)弹簧对木块所做的功;
(2)木块从B到C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3)木块离开C点落回水平面所需的时间和落回水平面时的动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