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如图所示,质量M=2kg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置在木板的中央.在地面上方存在着宽度L=2.25m的作用区,作用区只对小物块有水平向右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F=3N.将小物块与木板从图示位置(小物块在作用区内的最左边)由静止释放,已知在整个过程中小物块不会滑离木板,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0.1,重力加速度g=10m/s2
(1)小物块刚离开作用区时的速度;
(2)若小物块运动至距作用区右侧d处的P点时,小物块与木板的速度恰好相同,求距离d及小物块离开作用区后的运动过程中物块与木板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分析 (1)小物块在区域Ⅰ中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小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结合速度位移公式求出求出小物块离开作用区时的速度;
(2)由速度时间公式求物块在区域Ⅰ中运动的时间,得到木板离开区域Ⅰ时板的速度.离开作用区后,小物块做匀减速运动,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抓住速度相等,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经历的时间,从而结合位移公式求出距离d的大小,根据相对位移求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解答 解:(1)小物块在区域Ⅰ中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
物块的加速度为:a=$\frac{F-μmg}{m}$=2m/s2
木板的加速度为:a=$\frac{μmg}{M}$=0.5m/s2
而对物块,有:v2=2aL     
 故得小物块刚离开作用区时的速度为:v=3m/s
(2)物块在区域Ⅰ中运动的时间为:t=$\frac{v}{{a}_{物}}$=1.5s
故物块离开区域Ⅰ时木板的速度为:v=at=0.75m/s.
设从小物块进入区域Ⅱ到小物块与木板共速历时为t’,则有:
v=v-μgt′=v+at′
代入数据解得:t’=1.5s  
共速时二者速度均为:v=1.5m/s
由运动学公式得:d=$\frac{v+{v}_{共}}{2}t′$=$\frac{27}{8}$m
物块与木板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为:Q=μmg(d-$\frac{{v}_{板}+{v}_{共}}{2}t′$)=$\frac{27}{16}$J
答:(1)小物块刚离开作用区时的速度为3m/s;
(2)距离d为$\frac{27}{8}$m,物块与木板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为$\frac{27}{16}$J.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关键理清物块和木板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知道加速度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物体的运动,下面哪个说法是不可能的(  )
A.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加
B.加速度始终改变而速度大小不变
C.加速度为零而速度在变化
D.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也不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行进,若物体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在各处均相同,为保持物体在A、B、C点匀速率行进,对物体的水平拉力F应该是(  )
A.水平拉力F在A、B、C三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在A点的水平拉力F最小
C.在B点的水平拉力F最小
D.在C点的水平拉力F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在相同高度处,以相同的速率把三个质量相等的小球分别竖直向上抛出、竖直向下抛出、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三个球落地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分别为W1、W2、W3;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分别为P1、P2、P3.则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W1=W2=W3  P1=P2=P3B.W1>W2>W3  P1>P2>P3
C.W1<W2<W3  P1<P2>P3D.W1=W2=W3  P1=P2>P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某同学到实验室做《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有以下器材:待测电源(电动势未知,内阻约为2Ω);一个阻值未知的电阻R0;多用电表一只;电压表两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该同学首先用多用电表粗略测量电源的电压,电表指针和选择开关分别如图所示,则该电表读数为1.50V;

(2)为较准确地测量该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并同时测出定值电阻R0的阻值,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时他用U1、U2、I分别表示电表V1、V2、A的读数,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不同位置时,记录了U1、U2、I的一系列值.并作出图3三幅U-I图线来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计算电源电动势、内阻以及定值电阻R0的值.
其中,可直接算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图是A,可直接算出定值电阻R0的图是C.
(3)本实验中定值电阻的测量存在误差,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是C
A.由电压表V1、V2分流共同造成 
B.由电压表V1、V2分流及电流表分压共同造成
C.只由电压表V2分流造成        
D.由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分压共同造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在用电火花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小车在恒定外力作用下运动,如图1所示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1)由纸带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vB=1.38m/s,vC=2.64m/s,vD=3.90m/s.
(2)利用纸带上的数据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12.6m/s2
(3)若实验中以打A点时开始计时,利用所得的数据在如图2中做出小车的v-t图线,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此交点纵轴坐标的物理意义是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或v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两个宽度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台球框固定在水平面上,从两个框的长边上不同位置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分别射出相同小球A和B,A距离左边框较远.设球与框边碰撞前后速度的大小不变,碰撞时间不计,方向与边框的夹角相同,忽略摩擦阻力.则两球第一次回到最初出发的长边的先后顺序是(  )
A.A球先回到出发长边
B.B球先回到出发长边
C.两球同时回到出发长边
D.因两框长度不知,故无法确定哪一个球先回到出发框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的一个弹簧振子.把振子由平衡位置O拉到右方5cm的B位置后放开,它就沿着水平面在B、C之间不停地振动.若在振子由B向C运动经O点开始计时(t=0),从O运动到C历时0.1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子的振动周期为0.4s
B.振子的振动频率为5Hz
C.经过t=4s振子通过的路程是1m
D.振子从O开始运动到C,再次经过O点时完成一次全振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爱因斯坦曾把物理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警员破案.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
A.著名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B.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科学家笛卡儿通过“斜面实验”得出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C.科学巨人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那就是惯性定律
D.牛顿在反复研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