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如图1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的实验.
( 1)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思想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她想用沙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她采取了以下的调整措施:
使沙桶及沙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目的是使拉小车的力近似等于沙桶及沙的重力.
(3)实验得到如图2甲所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B、C两点的间距x2和D、E两点的间距x4已量出,利用这两段间距计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frac{{x}_{4}-{x}_{2}}{2{T}^{2}}$
(2)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a$\frac{1}{m}$图线如图2乙所示,从图线可得沙和沙桶的总质量为0.020 kg.(g取10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3)另一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a$\frac{1}{m}$图象如图2丙所示,则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分析 当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系时,则可控制某些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量的关系;再去改变让其它量不变,则再去研究剩余的两个量关系,例如:先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在实验中,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一要排除摩擦力的影响,二要砂桶的重力接近小车所受的合力.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根据作差法求出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frac{1}{m}$图象的斜率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
从上图中发现直线没过原点,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则该同学实验操作中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个步骤.

解答 解:(1)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基本思路是运用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2)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她想用砂和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由于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则当质量发生改变时,若没有平衡摩擦力,则砂桶的重力就不再是小车所受的合力,所以必须平衡摩擦力.由于小车的加速运动,出现加速度,所以导致砂桶的重力大于拉小车的细线的拉力.当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砂桶的重力接近拉小车的细线的拉力.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在实验中还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a.把木板的末端垫起适当高度以平衡摩擦力;b.砂和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3)根据逐差法得:${x}_{4}-{x}_{2}=2a{T}^{2}$
解得:$a=\frac{{x}_{4}-{x}_{2}}{2{T}^{2}}$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frac{F}{m}$,则F即为a-$\frac{1}{m}$图象的斜率,
所以砂和砂桶的总重力m′g=F=$\frac{2.4}{12}$=0.2
解得:m′=$\frac{0.2}{10}$=0.020kg
(5)从上图中发现直线没过原点,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则该同学实验操作中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个步骤.所以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够.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2)沙桶及沙的重力;(3)$a=\frac{{x}_{4}-{x}_{2}}{2{T}^{2}}$;(4)0.020;(5)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点评 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能够运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知道图象的含义,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首先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B.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得出了万有引力与距离二次方成反比的规律
C.开普勒利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D.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甲、乙、丙和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下面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
A.图甲是加速度-时间图象B.图乙是加速度-时间图象
C.图丙是位移-时间图象D.图丁是速度-时间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得到以下一段纸带如下图,A、B、C、D分别为每隔5个点取的计数点,则

(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2)若测得AB=5.90cm;BC=6.79cm;CD=8.04cm;则vB=0.63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1所示,A、B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距离为d(d远小于板的长和宽).在两板的中心各有小孔O和O′,O和O′处在同一竖直线上.在两板之间有一个带负电的、质量为m的质点P.已知A、B间所加电压为U0时,质点P所受的电场力恰好与重力平衡.$T=\sqrt{\frac{12d}{g}}$现在A、B 间加上如图2所示随时间t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U,已知周期(g为重力加速度).在第一个周期内的某一时刻t0,在A、B 间的中点处由静止释放质点P,一段时间后质点P从金属板的小孔飞出.试求:

(1)质点P所带的电量q和某一时刻t0释放时的加速度a.
(2)t0在什么范围内,可使质点在飞出小孔之前运动的时间最短.
(3)t0在哪一时刻,可使质点P从小孔飞出时的速度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动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与磁场平行的足够大的感光板ab,在距ab为SO=d的S处有一粒子源,向纸面内各个方向均匀发射速度大小都是v的粒子.已知粒子源每秒发射n个粒子,粒子质量均为m,电荷量均为+q,其中沿与SO成30°角的粒子刚好与ab相切于P,求:
(1)粒子从S到P所用的时间;
(2)ab上感光部分的长度;
(3)感光平板在一分钟内接收到的粒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为测量小木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
a.将一端固定在木板P上的轻弹簧置于水平桌面上,固定木板P,在桌面上标记弹簧自由端位置O,将小木块接触弹簧自由端(不栓接)并使其缓慢移至A位置,如图1所示.
b.将小木块从静止开始释放,小木块运动至B位置静止.
c.将弹簧移至桌边,使弹簧自由端位置O与桌边缘对齐,如图2所示.固定木板P,使小木块接触弹簧自由端(不栓接)并使其缓慢移至C位置,使OC=OA.将小木块从静止开始释放,小木块落至水平地面D处,O′为O点在水平地面的竖直投影点.若已经测得OB距离为L,OO'间竖直高度为h.小木块可看作质点,不计空气阻力.
(1)为得到小木块与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O与D的水平距离x
(2)写出小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frac{{x}^{2}}{4L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是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  )
A.乙比甲早运动了t1B.t=t1时,两物体相距x0
C.t=t2时,两物体相遇D.t=t3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某些固体材料受到外力后除了产生形变,其电阻率也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使材料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压阻效应”.现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研究某长薄板电阻Rx的压阻效应,已知Rx的阻值变化范围为几欧到几十欧,实验室中有下列器材:
A.电源E(3V,内阻约为1Ω)           B.电流表Al(0.6A,内阻r1=5Ω)
C.电流表A2(0.6A,内阻r2约为1Ω)   D.开关S,定值电阻R0

(1)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电阻Rx的阻值,请根据虚线框内电路图的设计,甲表选用Al(填Al或A2),乙表选用A2(填Al或A2).
(2)在电阻Rx上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闭合开关S,记下电表读数,A1的读数为I1,A2的读数为I2,得Rx=$\frac{{I}_{1}{r}_{1}}{{I}_{2}-{I}_{1}}$(用字母表示).
(3)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x值,然后让力反向从下向上挤压电阻,并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x值,最后绘成的图象如图2所示.当F竖直向下(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时,可得Rx与所受压力F的数值关系是Rx=16-2F.(各物理量单位均为国际单位)
(4)定值电阻R0的阻值应该选用B.
A.1Ω           B.5Ω           C.10Ω         D.2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