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一人通过大小不计的光滑定滑轮用细线拉一质量为m的物体,开始时手拉的绳头在滑轮正下方H处,当保持这一高度向右走,人的速度恒为v.试求在从A点走到B点的过程中:
(1)物体上升的高度;
(2)人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1)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物体上升的高度为
h=H/Sin30°-H/Sin60°
(2)由动能定理和题意条件可得:
W-mgh=
1
2
mVB2-
1
2
mVA2
VB=VA=V
上述解法正确吗?若你认为是正确的话,则解出其结果,若你认为不正确的话,则列式解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
分析:该题中需要对人的速度进行分解.分解成沿着绳子的方向与垂直与绳子的方向的两个分速度,然后再使用动能定律解题.
解答:解:(1)解法正确    h=
2
3
(3-
3
)H

(2)解法不正确
在A和B 两个位置时物体的速度:vB=vcos30°    vA=vcos60°
由动能定理得:W-mgh=
1
2
mVB2-
1
2
mVA2
即:W-mgh=
1
2
m(Vcos30°)2-
1
2
 m(Vcos60°)2
代入数据,解得:W=
1
4
mv2+
2
3
(3-
3
)mgH  
答:物体上升的高度:h=
2
3
(3-
3
)H
,人对物体做的功:W=
1
4
mv2+
2
3
(3-
3
)mgH
点评:该题只把人的速度分解成沿着绳子的方向与垂直与绳子的方向的两个分速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

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2.05
2.05
m/s2
②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22
1.22
 m/s.(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为了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根长为l的绳两端各拴一重球,一人站在楼顶上,手执上端的重球无初速度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另一人在楼下测量两球落地的时间差△t,即可根据l、△t、g得出高楼的高度(不计空气阻力).
①从原理说明此方案是否可行及理由
可行,h=
1
2
gt2,h+L=
1
2
g(t+△t)2,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方程可解
可行,h=
1
2
gt2,h+L=
1
2
g(t+△t)2,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方程可解
.②从实际测量来看,你估计最大的困难是
△t太小,难以测量
△t太小,难以测量

(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
方案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
上述两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
b
b
,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弹簧秤示数F和木块的重量G
弹簧秤示数F和木块的重量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台秤上,手拿一个质量为m、悬线长为R的小球(其中M>m),在竖直平面内使小球做圆周运动,且小球恰好能通过圆轨道的最高点.求:
(1)小球在圆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台秤示数的最大值;
(3)台秤示数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莆田模拟)光盘上的信息通常是通过激光束来读取的.若激光束不是垂直人射到盘面上,则光线在进入透明介质层时会发生偏折而改变行进方向.如图所示为一束激光(红光、蓝光混合)入射到光盘盘面上后的折射情况,据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如图所示,一人重为G,伸直腿斜靠在竖直墙上,腿与墙壁的夹角为30°,设腿的方向上的延长线恰通过人的重心,墙是光滑的,则双腿对人的支持力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月考题 题型:不定项选择

煤矿渗水会造成严重安全事故。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临汾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救援人员的努力,最终115名矿工成功获救,38人遇难。我们如果利用传感电容器检测出矿井渗水,从而发出安全警报,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如图所示是一种通过测量电容器电容的变化来检测液面高低的仪器原理图,电容器的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接到指示器上,指示器可显示出电容的大小,下列关于该仪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该仪器中电容器的电极分别是芯柱和导电液体
B.芯柱外套的绝缘层越厚,该电容器的电容越大
C.如果指示器显示出电容增大了,则说明容器中液面升高了
D.如果指示器显示出电容减小了,则说明容器中液面升高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