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522  10530  10536  10540  10546  10548  10552  10558  10560  10566  10572  10576  10578  10582  10588  10590  10596  10600  10602  10606  10608  10612  10614  10616  10617  10618  10620  10621  10622  10624  10626  10630  10632  10636  10638  10642  10648  10650  10656  10660  10662  10666  10672  10678  10680  10686  10690  10692  10698  10702  10708  10716  176998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关于这一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应接低压直流电源
B.应先接通电源打点,后释放纸带
C.需使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的时间
D.测量物体下落高度时刻度尺必须竖直放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光电门测定摆锤在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从而求得摆锤在该位置的动能,同时输入摆锤的高度(实验中A、B、C、D四点高度为0.150m、0.100m、0.050m、0.000m,已由计算机默认),求得摆锤在该位置的重力势能,进而研究势能与动能转化时的规律.
(1)实验时,把______点作为零势能点,光电门应分别放在______点上,以便分别测出小球经过这些点时的速度.
(2)(多选题)实验测得D点的机械能明显偏小,造成这个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A)摆锤释放的位置高于A点    
(B)摆锤释放的位置在AB之间
(C)摆锤在A点不是由静止释放的
(D)光电门没有放在D点.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奉贤区二模 题型:问答题

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将实验装置中的______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测定摆锤在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从而求得摆锤在该位置的动能,同时输入摆锤的高度,求得摆锤在该位置的重力势能,进而研究势能和动能转化时的规律.实验中A、B、C、D四点高度为0.150m、0.100m、0.050m、0.000m,已由计算机默认,不必输入.现某位同学要测定摆锤在D点的瞬时速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接着他点击“开始记录”,同时让摆锤从图1中所示位置释放,计算机将摆锤通过光电门传感器的速度自动记录在表格的对应处,如图2.
(1)请问该实验中所用传感器的名称是______传感器.
(2)请指出该同学实验中的错误之处:①______;②______.
(3)摆图中计算机记录的数据与真实值相比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仍准确”)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琼海一模 题型:问答题

Ⅰ右图是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试验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A.用天平测重物的质量
B.用秒表测重物下落的时间
C.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下落的信息
D.用纸带记录测量重物下落的高度
(2)该实验所用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A、B、C为纸带中选取的三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______s,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下落速度为vB=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于该实验中存在阻力做功,所以实验测得的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_____动能的增加量(选填“<”,“>”或“=”)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某同学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如下一些操作:
(A)用天平称出重物的质量.
(B)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先放开纸带,后接通电源.
(C)从打上点的纸带中挑出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D)用所选纸带求打某点时对应的重物下落的速度V,用v=gt计算,其中和t为从打第1点到打该点的时间间隔,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该同学的以上做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某同学将一条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混在了其它三条纸带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为找出该纸带,该同学在每条纸带上取了点迹清晰的、连续的4个点,用刻度尺测出相邻两个点间距离依次为S1、S2、S3.请你根据下列S1、S2、S3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纸带为.(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  )
A.61.0mm  65.8mm  70.7mm
B.41.2mm  45.1mm  54.0mm
C.60.5mm  61.0mm  60.6mm
D.49.6mm  53.5mm  57.3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200g 的重锤拖着纸带由静止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在纸带上选取三个相邻计数点A、B和C,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100s,O为重锤开始下落时记录的点,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长度单位是cm,当地重力加速度g为9.80m/s2

精英家教网

(1)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B=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从打下计数点O到打下计数点B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减小量△Ep=______J,重锤动能增加量△EK=______J(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即使在实验操作规范,数据测量及数据处理均正确的前提下,该实验求得的△Ep通常略大于△Ek,这是由于实验存在系统误差,该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房山区二模 题型:问答题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
(1)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
A.打点计时器安装时要使两限位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并安装稳定,以减少纸带下落过程中的阻力
B.必须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C.实验时要先闭合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开关,再释放重锤
D.打出的纸带中,只要点迹清晰,就可以运用公式mg△h=
1
2
mv2,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E.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必须先确定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
F.计算重锤重力势能减小量时的g值必须用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数值
(2)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下图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从起始点O开始,将此后连续打出的7个点依次标为A、B、C、D…,

精英家教网

如果已知重锤的质量为1.0kg,电火花计时器打E点时,重锤的动能为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重锤的质量为m,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f.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并通过计算,就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精英家教网

①如图所示,选取纸带上打出的连续五个点A、B、C、D、E,测出A点距起始点O的距离为s0,点A、C间的距离为sl,点C、E间的距离为s2,用以上给出的已知量写出C点速度的表达式为vc______,打点计时器在打O点到C点的这段时间内,重锤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
②某同学上交的实验报告显示,重锤增加的动能略大于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则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重锤的质量测量错误
B.该同学实验操作时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重锤下落时受到的阻力过大
D.所用交流电源的实际频率f大于50赫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揭阳二模 题型:问答题

Ⅰ.如图甲所示是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该实验所用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图乙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______端接重物(选填“左”或“右”),相邻打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由于该实验中存在阻力做功,所以实验测得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_____动能的增加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精英家教网

II.为测量某一玩具电动机M中导线圈的电阻率,某实验小组的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1)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导线圈同种规格导线直径d如图1所示,则d=______mm;
(2)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动机中导线圈的电阻Rx:选择“×1Ω”欧姆挡,并按正确步骤操作后,指针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过程电动机不转动),则Rx=______Ω.
(3)为提高精度,他又用以下仪器再次测量导线圈的电阻Rx
电流表A1(0~3A、约5Ω);      滑动变阻器R1(1kΩ);
电流表A2(0~30mA、约10Ω);   滑动变阻器R2(50Ω);
定值电阻R0=60Ω;  电源(4V、约1Ω)及开关等,导线若干.
①实验小组为使测量过程中电动机不转动而采用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图,应选择的电流表是______,滑动变阻器是______;(填写符号)
②按照实验要求,多用表已选择“直流电压2.5V”档作为电压表使用,请依据图3将图4实验电路中的仪器连接欠缺的两处补完整;
③图5是该实验小组测得的数值描绘出的图象,其斜率值表示的是______(填选项).
A、导线圈的电阻;  B、导线圈的电阻与R0阻值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