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2959  132967  132973  132977  132983  132985  132989  132995  132997  133003  133009  133013  133015  133019  133025  133027  133033  133037  133039  133043  133045  133049  133051  133053  133054  133055  133057  133058  133059  133061  133063  133067  133069  133073  133075  133079  133085  133087  133093  133097  133099  133103  133109  133115  133117  133123  133127  133129  133135  133139  133145  133153  176998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如图甲,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正三角形金属线框,匝数n=20,总电阻R=2.5Ω,边长L=0.3m,处在两个半径均为r=$\frac{L}{3}$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中.线框顶点与右侧圆中心重合,线框底边中点与左侧圆中心重合.磁感应强度B1垂直水平面向外,大小不变;B2垂直水平面向里,大小随时间变化,B1、B2的值如图乙所示.(π取3)(  )
A.t=0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0.1Wb
B.通过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C.在t=0.6s内通过线框中的电量为0.12C
D.经过t=0.6s线框中产生的热量为0.08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在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如下器材:
A.打点计时器    B.低压交流电源(附导线)
C.天平(附砝码)D.铁架台(附夹子)
E.重锤(附夹子)F.纸带
G.秒表       H.复写纸
(1)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CG;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填代码)
(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实验小组选出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其中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静止点),A、B、C为三个计数点,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测得h1=12.01cm,h2=19.15cm,h3=27.85cm.打点计时器电源为50Hz的交流电.
若重锤质量为m,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得:当打点计时器打到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1.88mJ;此时重锤的动能比开始下落时增加了1.96mJ,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知道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做实验时先释放了纸带然后再合上打点计时器的电键(找出一种原因即可);

(3)如果重锤下落高度为h时对应的速度为v,以$\frac{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frac{{v}^{2}}{2}$-h图线,则图线斜率的数值在理论上等于重力加速度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甲图所示.乙图是打出的纸带一段,图中的长度单位为厘米.

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选A、B、C…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如图所示.在打点计时器打下E点时的速度v=1.74 m/s,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3.00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

①在本次实验中,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滑块质量总共做了6组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后,你得出的结论是在合外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当合外力一定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近似相等.
m(g)a(m/s2ma
2502.02
3001.65
3501.33
4001.25
5001.00
8000.63
②现需通过图象进一步验证你的结论,请利用表格数据,在如图2所示坐标系中描点作出相应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如图甲所示,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两端系着质量均为M的物块A、B,A下端与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B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片C,固定的金属圆环D处在B的正下方.系统静止时C、D间的高度差为h.先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再由静止释放B,系统开始运动,当B穿过圆环D时C被D阻挡而停止.

①整个运动过程中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由此可计算出C被阻挡前B的加速度大小a=4.8m/s2;B刚穿过D时的速度大小v=2.6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若用该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则需验证等式$mgh=\frac{1}{2}(2M+m){v^2}$是否成立.还可运用图象法加以验证:改变物块B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每次C、D间的高度差h,并求出B刚穿过D时的速度v,作出v2-h图线如图丙所示,根据图线得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frac{(2M+m){{v}_{1}}^{2}}{2m{h}_{1}}$,代入数据再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比较,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均用题中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③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一个办法:适当增加C、D间的高度差;适当增加金属片C的质量;保证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某同学利用多频率电火花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他把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然后把纸带的上端用铁夹子固定在铁架台上.先调整电火花计时器的放电频率为 50Hz,再接通电源,使它工作起来,然后释放纸带,重锤带动纸带自由下落,纸带上被电火花打出一系列点迹,如图1所示,其中0,1,2,3,4是连续打出的几个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s1=6.04cm,s2=6.43cm,s3=6.81cm,s4=7.20cm.(以下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由题中所给数据可求得重锤经0,2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0=2.93m/s,v2=3.31m/s.
(2)根据这条纸带在如图2的坐标中作出速度图象,并利用此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是9.43m/s2
(3)若该同学通过实验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公认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AB
A、重锤下落时受到了空气阻力     
B、电源频率略变大了
C、电源频率略变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在“探究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实验中,已知物体质量为1kg,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m/s2.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量出各计数点上的读数,如图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是连续打出的四个点.则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时:(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重物到达C点时的瞬时速度vC=2.11 m/s.
(2)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2.28 J;动能的增加量△Ek=2.23 J.
(3)根据计算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与动能的增加量相等,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1)他组装单摆是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1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AC(多选,填字母代号)
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     B.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
C.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     D.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2)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低端的长度L=0.9990m,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2所示,则摆球的直径为12.0mm,单摆摆长为0.9930m.

(3)下列如图3振动图象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约为1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图中横坐标原点表示计时开始,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象,已知sin5°=0.087,sin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A(填字母代号)

(4)某同学用该实验装置测当地重力加速度,若他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A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D.实验中误将50次全振动数为49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要把一只额定电流为0.2安的小灯泡接入电压恒为9伏的电源两端,为安全起见,将小灯泡与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后接入电路,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移动滑片,当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1.04瓦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1)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分别是多少?
(2)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多少?
(3)移动变阻器滑片,当电路中电流为0.1安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直接测量的是(  )
A.重物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物下落的高度
D.重物下落某一高度所对应的瞬时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