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39194  139202  139208  139212  139218  139220  139224  139230  139232  139238  139244  139248  139250  139254  139260  139262  139268  139272  139274  139278  139280  139284  139286  139288  139289  139290  139292  139293  139294  139296  139298  139302  139304  139308  139310  139314  139320  139322  139328  139332  139334  139338  139344  139350  139352  139358  139362  139364  139370  139374  139380  139388  176998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导轨竖直放置,间距为L,底端接阻值为R的电阻.将质量为m的金属棒悬挂在一个固定的轻弹簧下端,金属棒和导轨接触良好,导轨所在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如图所示.除电阻R外其余电阻不计.现将金属棒从弹簧原长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
A.金属棒向下运动时,流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a→b
B.释放瞬间金属棒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C.金属棒的速度为v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F=$\frac{{B}^{2}{L}^{2}v}{R}$
D.电阻R上产生的总热量等于金属棒重力势能的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将硬导线中间一段折成半圆形,使其半径为R,让它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绕轴MN匀速转动,灯泡的电阻为r.导线在a、b两处通过电刷与外电路连接,外电路接有额定功率为P的小灯泡并正常发光,电路中除灯泡外,其余部分的电阻不计,则半圆形硬导线的转速为(  )
A.$\frac{2\sqrt{rP}}{{π}^{2}{R}^{2}B}$B.$\frac{\sqrt{2rP}}{{π}^{2}{R}^{2}B}$C.$\frac{\sqrt{rP}}{2{π}^{2}{R}^{2}B}$D.$\frac{\sqrt{rP}}{2{π}^{2}{R}^{2}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摩托车从静止开始,以a1=1m/s2的加速度行驶一段距离后做了一段匀速运动,又以a2=-4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共走了1440m,历时100s,求此过程中摩托车的最大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时X,且X1=0.96cm,X2=2.88cm,X3=4.81cm,X4=6.74cm,X5=8.65cm,X6=10.56cm,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a=$\frac{{(x}_{6}+{{x}_{5}+x}_{4})-({{x}_{1}+x}_{2}{+x}_{3})}{22{5T}^{2}}$(周期用T表示),其值为1.92 m/s2,打计数点4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0.77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力,大小分别为60N和80N,其合力大小可能是(  )
A.10NB.15NC.130ND.15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物块A、B、C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相等,为m=1kg,物块C质量为M=2kg.现给A物块以I=2N•s的冲量后A向着B运动,A、B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C碰撞,物块C最终速度vC=0.5m/s.求:
①A、B两物块碰撞后粘在一起的共同速度v?
②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机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B.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C.铀核(${\;}_{92}^{238}$U)衰变为铅核(${\;}_{82}^{206}$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D.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因为这束光的强度太小
E.一群氢原子从量子数n=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在与斜面垂直的挡板上,另一端点在O位置.质量为m的物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从斜面的顶端P点沿斜面向下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压缩弹簧,将弹簧右端压到O′点位置后,A又被弹簧弹回.物块A离开弹簧后,恰好回到P点.已知OP的距离为x0,物块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倾角为θ.求:
(1)O点和O′点间的距离x1
(2)弹簧在最低点O′处的弹性势能;
(3)在轻弹簧旁边并排放置另一根与之完全相同的弹簧,一端与挡板固定.若将另一个与A材料相同的物块B(可视为质点)与两根弹簧右端拴接,设B的质量为βm,μ=2tanθ,v0=3$\sqrt{g{x}_{0}sinθ}$.将A与B并排在一起,使两根弹簧仍压缩到O′点位置,然后从静止释放,若A离开B后恰好回到P点.求β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他们将宽度为d的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砝码盘相连,在水平桌面上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遮光时间,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目的是CD
A.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细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小车在未施加拉力时能匀速下滑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小车停在C点,在砝码盘中放上砝码,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此时小车及小车中砝码的质量之和为M,砝码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并使得m远小于M.小车通过A、B时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1、t2,则小车通过A、B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E=$\frac{1}{2}M[{(\frac{d}{t_2})^2}-{(\frac{d}{t_1})^2}]$(用字母M、t1、t2、d表示).
②在小车中增减砝码或在砝码盘中增减砝码,重复①的操作.
③如图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0.550cm.
(3)表是他们测得的多组数据,其中M是小车及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重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E3=0.600J,W3=0.61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次数M/kg|v22-v12|/(m/s)2△E/JF/NW/J
10.5000.7600.1900.4000.200
20.5001.650.4130.8400.420
30.5002.40△E31.220W3
41.0002.401.202.4201.21
51.0002.841.422.8601.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李强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他把打点计时器接在周期为T的交流电源上进行实验,在得到的纸带的第一个点上记作O,另选连续的几个点A、B、C、D…作为测量点,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了这些测量点到O点的距离hA、hB、h3、hD…,计算出了这些测量点对应的速度vA、vB、vC、vD

(1)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重物的速度vC=$\frac{{{h_D}-{h_B}}}{2T}$.
(2)若在打下“O”点到打下“C”点的过程中,重物动能的增量△Ek,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多次实验发现:△Ek总是略小于△EP.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重物的减少的重力势能,除大部分转化为重物的动能外还有一小部分转化为系统的内能.
(3)李强以各测量点到O点的距离h为横轴,以这些测量点对应的速度v的平方的一半($\frac{{v}^{2}}{2}$)为纵轴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a=9.76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