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30987  30995  31001  31005  31011  31013  31017  31023  31025  31031  31037  31041  31043  31047  31053  31055  31061  31065  31067  31071  31073  31077  31079  31081  31082  31083  31085  31086  31087  31089  31091  31095  31097  31101  31103  31107  31113  31115  31121  31125  31127  31131  31137  31143  31145  31151  31155  31157  31163  31167  31173  31181  176998 

科目: 来源: 题型: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体积保持不变时,其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当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因此(1)                         ;(2)                                             ,从而导致气体的压强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气体能充满它所能达到的空间是因为气体分子间_______ 大,分子间 ______ 十分微弱,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由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规律,可知气体温度高时也有速率______的分子,温度低时椰油速率______的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4分)一般认为激光器发出的是频率为v的“单色光”,实际上它的频率并不是真正单一的。激光频率v是它的中心频率,它所包含的频率范围是Δv(也称频率宽度)。如图所示,让单色光照射到薄膜表面a,一部分光从上表面反射回去(这部分光称为甲光),其余的光进入薄膜内部,其中的一小部分光从薄膜下表面b反射回来,再从上表面折射出去(这部分光称为乙光)。当甲、乙这两部分光相遇叠加而发生干涉,称为薄膜干涉。乙光与甲光相比,要在薄膜中多传播一小段时间Δt。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能观察到明显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是:Δt的最大值Δ与Δv的乘积近似等于1,即只有满足Δv≈1才会观察到明显稳定的干涉现象。已知某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频率v=4.32×Hz,它的频率宽度Δv=8.0×Hz。让这束激光由空气斜射到折射率n=2的液膜表面,入射光与液膜表面成45°角,如图所示。求:

(1)从O点射入薄膜中的光的传播速率;

(2)估算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下,能观察到明显稳定干涉现象的液膜的最大厚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9分)金属钠蒸气发出的黄光,频率是5.1×Hz,它以45°的入射角由空气射入玻璃后,折射角是30°,那么它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和波长如何改变?改变了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9分)用波长λ=0.51 μm的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测得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Δx=0.55 mm。若将整个装置放入折射率n=的水中,那么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是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8分)要使某透镜能对在空气中波长为0.52 μm的黄绿光增透,至少要在镜面上涂厚度为多大的增透膜?(假定做这种膜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些动物在夜间几乎什么都看不到,而猫头鹰在夜间却有很好的视力,这是因为它对某种波段的光线产生视觉。根据热辐射理论,物体发出的光的最大波长与物体的绝对温度T满足关系式T=2.90×m?K。若猫头鹰的猎物――蛇在夜间体温为27 ℃,则它发出光的最大波长为         m,属于               波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6分)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测量头如图所示,调节分划板的位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亮条纹的中心,此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mm。转动手轮,使分划线向一侧移动到另一条亮条纹的中心位置,由螺旋测微器再读出一读数。若实验测得4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Δx=0.960 mm,已知双缝间距d=1.5 mm,双缝到屏的距离L=1.00 m,则对应的光波波长为λ=            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了紫外线,从此紫外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是利用了紫外线的        ;验钞机能检验钞票的真伪是利用了紫外线的           ;医院里常把紫外线用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