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左下图所示。 (1)甲、乙两物体何时相遇?相遇时离出发点的距离为多少?
(2)相遇前何时甲、乙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多少?( 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利用图(a)实验可粗略测量人吹气产生的压强.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水平放置,管内塞一潮湿小棉球,实验者从玻璃管的一端A吹气,棉球从另一端B飞出.测得玻璃管内部截面积S,距地面高度h,棉球质量m,开始时的静止位置与管口B的距离x,落地点C与管口B的水平距离L.然后多次改变x,测出对应的L,画出L2-x关系图线,如图(b)所示,并由此得出相应的斜率k.
①若不计棉球在空中运动时的空气阻力,根据以上测得的物理量可得,棉球从B端飞出的速度v0=________。
②假设实验者吹气能保持玻璃管内气体压强始终为恒定值,不计棉球与管壁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大气压强p0均为已知,利用图(b)中拟合直线的斜率k可得,管内气体压强p=
③ 考虑到实验时棉球与管壁间有摩擦,则(2)中得到的p与实际压强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绕有线圈的铁芯直立在水平桌面上,铁芯上套着一个铝环,线圈与电源、电键相连,如图所示.线圈上端与电源正极相连,闭合电键的瞬间,铝环向上跳起.若保持电键闭合,则( )
A.铝环不断升高
B.铝环停留在某一高度
C.铝环跳起到某一高度后将回落
D.如果电源的正、负极对调,观察到的现象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校高一部分学生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参加社区活动,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甲车内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乙车以相同速度向东运动 D.甲车、乙车以相同速度向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如图的一条纸带,标有0、1、2、3、4、5、6等计数点,各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在图中被覆盖,测得各相邻计数点间距s1=5.18cm,s2=4.40cm,s3=3.62cm,s4=2.84cm,s5=2.06cm,s6=1.28cm..
(1)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 s..
(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 m/s2.k*s5*u
(3)打点计时器打下记数点3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3= ▲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方分布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一“L”形的光滑绝缘硬质管竖直固定在匀强电场中,管的水平部分长L1=0.2m,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5.0m,竖直部分长为L2=0.1m,一带正电的小球从管的上端口A由静止释放,小球通过管的弯曲部分(长度极短可不计)时没有能量损失,小球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为重力的一半,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求:(g=10m/s2)
(1)小球运动到管口B时的速度大小;
(2)小球着地点与管的下端口B的水平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是据某次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U—I图象,下列关于这个图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待测电源的电动势 是3.0V
B.横轴截距表示短路电流,值为0.6A
C.待测电源内电阻为0.5Ω
D.待测电源内阻为1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有关光的现象和应用与光的粒子性有关的是
A.太阳光下物体的阴影轮廓模糊不清是光的衍射现象
B.高级照相机镜砂表面涂了一层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
C.光控电路的关键元件是光电管(光电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电效应
D.摄影爱好者常在照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使景像更清晰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