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幅员辽阔,相同纬度上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的高低不同 B.水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
C.日照的时间不同 D.离太阳的远近不同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气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B.只有液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C.只有固体之间才能发生扩散 D.一切物体分子都作无规则的运动
3.下列有关生活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阳光下,湿衣服很快干了
B.轻轻地掸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
C.迎风吹来了醉人的花香
D.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消失了
4.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温度( )
A.一定降低 B.一定升高
C.一定不变 D.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5.某同学为提高热机效率提出了四种办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尽量减少各种热损失 B.尽量减少克服摩擦额外消耗的功
C.尽量减少输出功力 D.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萝卜放在泡菜坛里会变咸,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热,这是通过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发生了改变
D.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7.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8.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钻木取火 B. 用锯锯木板,锯条发热
C. 用热水袋取暖 D. 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9.如图是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下列四组关于这种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中四个冲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丙、丁、乙、甲
B.乙、丁、甲、丙
C.乙、甲、丁、丙
D.甲、乙、丙、丁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B.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
C.0℃的冰块,内能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1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kg20℃的水吸收了3.78×105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 )
A.80℃ B.90 ℃
C.100℃ D.110℃
12.下列能量的转化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点燃爆竹,爆竹腾空而起 B.汽车紧急刹车,轮胎发热
C.内燃机燃烧燃料提供动力 D.给电炉通电,电炉发热
13.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_____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__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14.木炭的热值是3.4×107J/kg,完全燃烧500g木炭,能放出________J的热量。做饭时,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是____________现象。用修正液覆盖错字时,常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15.在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的优质天然气被输送到缺乏能源的东部地区,天然气与煤相比,从热学的角度分析它的突出优点是_____ __ _.
16.一杯水将其到掉一半,则它的比热容________。铜的比热容比铁的比热容小,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降低相同的温度,则 块放出的热量多.
17.图中甲、乙两图所示的是汽油机
一个工作循环的两个冲程,
其中图_____是将机械能转化
为内能的冲程。已知该汽油机
飞轮的转速为1800转/分钟,
则每秒完成_____个做功冲程。
18.飞行的子弹能穿透钢板,是靠子弹的 能,钟表里的发条能带动时针走动,是靠发条的 势能。
19.若它们是用同种材料制成,甲乙两物体他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2:9,吸收的热量之比是3:4,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
20、制冰厂工人,用冰钩夹着巨大的冰砖轻松在地上拖行,是因为冰砖在滑行过程中,底面的冰通过_________的方式使它的内能_________,温度________,冰_________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从而减小了与地面间的____________.
21.有一台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消耗了l0g汽油(热值为4.6×107J/kg),这些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___J.若这台汽油机的效率为30%,则一个工作循环中输出的有用机械能为____________J.
22.(4分)夏天,小杰去海边游玩时发现:中午沙子较热,海水较凉,而傍晚沙子较凉,海水较热。对此现象小杰提出了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或放热后,温度变化的比水大。
(1)为验证猜想,小杰找来了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沙子、搅拌棒、细线、火柴、天平,除此之外,她还需要________。
(2)实验中,小杰选用了两个火焰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沙子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研究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控制水和沙子的初温、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以及水和沙子的________相同。通过观察比较____________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23.(4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发现植物油的沸点比水的高。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_ 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时间较长。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选填“多” “少” 或“无法判断” )
(3)通过以上实验过程______(选填“能” “不能” 或“无法判断”)比较出植物油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24.(6分)如图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
①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③烧杯内的a、b两种液体吸热后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液体的温度升高得较慢, 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5.(4分)为比较水、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盒牛奶分别装入两个瓶中,一个放在水中,一个放在空气中,其它条件均相同,如下图所示.
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甲/℃ |
70 |
60 |
53 |
47 |
42 |
39 |
37 |
35 |
34 |
33 |
乙/℃ |
70 |
66 |
61 |
58 |
55 |
52 |
50 |
48 |
47 |
46 |
(1)甲、乙两瓶中的牛奶质量应该 ;
(2)根据表中数据,已将乙瓶中牛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画在坐标系中,请将甲瓶中牛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
(3)本次实验中,小明发现 的冷却效果更好;
(4)通过分析,小明又发现,甲瓶中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大体趋势是越来越 ;(选填“快”或“慢”)
26.(9分)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一个实验:用500克20℃的水放入烧杯中,用煤油炉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当水温升至80℃时,消耗10克煤油。(煤油的热值4.5×107J/kg)
(1)计算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2)煤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煤油炉的能量转化效率是多少?
27.(9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受光面积14m2,内装0.16t水,太阳每分钟辐射到1m2面积上的热量是8×104J,请问:
(1)太阳能热水器在工作时其能量如何转化?
(2)该热水器的水箱经阳光照射后,水温由20℃升高到70℃,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3)如果太阳照射60%的热量被水吸收,问:20℃的水晒3h后水温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水的比热容是4.2×103)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科5份)参考答案
九年级物理答案
一、选择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选项 |
B |
D |
B |
D |
C |
A |
D |
C |
B |
C |
C |
B |
二、填空
13.做功 热传递 14. 1.7×107J 扩散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15. 热值高 16.不变 铁 17.甲 15
18.机械能(动能) 弹性 19.27:8
20.做功 增加 升高 熔化 摩擦力 21. 4.6×105J 1.38×105J
三 实验探究
22 (1)温度计 (2)使水和沙子在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或使两个酒精灯在相同的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3)质量 温度计的示数
23.(1)98℃ 低于(2)多 (3)不能
24(1)甲乙 温度计示数(2)甲丙 加热时间(3)b b
25(1)相等(2)略(3)水 (4)慢
四 计算题
26.(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 =4.2×103J/(kg?℃)×0.5kg×(80℃-20℃) =1.68×105J. 答:水吸收了1.68×105J的热量.(3分)
(2)4.5×105J(3分)
(3)37%(3分)
27.(1)光能(太阳能)转化为内能(2分)
(2)3.36×109J(3分)
(3) t=18℃(3分)
T=18℃+20℃=38℃(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