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纬网判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①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a.若下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b.若下图中A、B两点经度差>180°时,A点在B点的东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如图中:
①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点在A点的正东方。
②B、C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点位于B点的正南方。
③A、C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点在A点的东南方。
2.经纬网判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下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实际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 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上图中AC。
(3)上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大体估算出。
3.经纬网判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表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当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B。
4.经纬网判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同一经度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下图中)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上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而不是弧MQK)
(3)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处在晨昏线上的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最短劣弧线)。
[技巧点拨] 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技巧
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可通过下图进行推导。如图A、B为位于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北弯曲的弧线,C、D为位于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南弯曲的弧线。具体是:同北偏北,同南偏南,同一条经线圈上过极点。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对=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高度
(1)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2)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②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处。)
3.局部范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
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400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600米,为小山丘。
1.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
气温 |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阳坡热量条件好,阴坡相反;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空气污染物的滞留 |
降水 |
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高大的山地或者高原对大气环流有阻挡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面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
2.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
水系特征 |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
水文特征 |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富水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选点
点的类型 |
区位要求 |
图示 |
水库坝址 |
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
|
港口 |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
|
气象站 |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
|
疗养院 |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
|
宿营地 |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
|
航空港 |
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
|
(2)选线
线的类型 |
区位要求 |
公路、铁路 |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下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
引水路线 |
在选择引水路线时,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要求,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
输油、输气管道 |
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河流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
(3)选面
面的类型 |
区位要求 |
图示 |
农业生产布局 |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
|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
|
(2016.江苏卷)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A.③ B.④ C.⑤ D.⑥
[答案]1.B 2.D [解析]1.露营地应避开危险地段。5月我国东南部已进入雨季,降水较多,①为河流交汇处,地势低洼,易受河水暴涨或山洪下泄影响;②处地势开阔,坡度较缓,靠近河流,且位于谷地海拔较高处,比较适宜露营;③背靠陡崖,可能出现落石现象;④海拔较高,坡度较大,不适宜露营。 2.由于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某山区,观日出地点应选择地势较高、东面视野开阔的地方,四地中③④⑤的东面均有山地遮挡视线。 |
(2016.上海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平原三角洲 D.滨海沙滩
4.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东向西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东向西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答案]3.B 4.C [解析]3.读该地区等高线数值,可知等高距为2m,等高距小,有人工水渠穿插其中,所以图示主体部分最可能表示的地表景观为山地梯田,答案为B。 4.读图可知,河流流经区域等高线自西向东递增,并且凸向数值大的方向,所以河流流经区域地势东高西低,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水渠流经区域等高线自南向北递增,并且凸向数值大的方向,故水渠流经区域地势北高南低,水渠流向为自北向南汇入河流,答案为C。 |
(2017届四川宜宾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下图为神农架地区地形图,图中某地是我国南方冬季滑雪圣地,该滑雪场全年积雪时间约150天,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读图回答1-3题。
1.该滑雪场最可能位于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该滑雪场冬季积雪多,积雪时间长的原因是
A.临近海洋 B.地形崎岖 C.纬度较低 D.海拔较高
3.图示区域A段河流与B段河流相比
A.冰期较短 B.含沙量较小 C.流速较快 D.流量较大
(2017届河北省百校联盟高三模拟试题)下图为某岛屿经纬网位置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岛的面积大约为
A.1.78平方千米 B.17.8平方千米
C.178平方千米 D.1780平方千米
5.此岛
A.降水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 B.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
C.中高周低,东部地形较平缓 D.位于北大西洋西部海域
纬线世界地图是按照纬线分割地球仪,以纬线为纵坐标线,经线为横坐标线来绘制的世界地图。下图为纬线地图,有一艘科考船从悉尼出发,到图中A地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位于悉尼的
A.正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正西方
2.下列有关科考船航行过程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风平浪静 B.顺风顺水 C.风高浪急 D.风和日丽
如下图所示,哈格迈尔先生在他2016年生日当天,乘飞机从奥克兰出发,经过13小时10分钟,于当地时间01:10降落在夏威夷,刷新了最长生日的世界纪录。读图完成3-4题。
3.哈格迈尔先生从奥克兰乘飞机出发时,当地时间最接近
A.07:30 B.10:00 C.12:30 D.14:00
4.这趟旅程长约
A.5000km B.10000km C.15000km D.20000km
[答案]1.A 2.D 3.C [解析]1.滑雪场地,要有适合的宽度和坡度,较长时间的积雪条件。①地地形开阔,海拔高,积雪时间长,适合滑雪场地建设,故A项正确;②③两地坡度较陡,不利于滑雪的安全,故B、C项错误;④地海拔较低,积雪厚度较小且积雪时间较短,故D项错误。 2.根据经纬度判读,该地位于内陆地区,故A项错误;积雪时间长短与地形崎岖的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纬度较低,热量丰富,不利于形成较厚的积雪,故C项错误;该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温较低,积雪时间较长,故D项正确。 3.A段河流海拔高,气温低,结冰时间较长,故A项错误;A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落差大,以侵蚀作用为主,泥沙含量大,故B项错误;坡度较大,流速较快,故C项正确;B河段位于河流的干流,支流汇水量大,水量丰,故D项错误。 [答案]4.D 5.C [解析]4.读图可知,该岛屿东西跨经度约30´-40´,约55千米(纬线上每度相差110千米*cosa,a为当地纬度)南北跨纬度约40´-50´,约40-50千米(每纬度相差110千米),故面积最接近1780千米。选D。 5.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22°N,159°W附近,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来看,该岛屿位于东北信风带内,东部地区属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处于背风坡,降水少,A错。该地属于热带气候,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B错。由等高线分布来看,中部海拔高,四周低,东部等高线稀疏,所以和缓,C对。根据经纬度来看,该岛位于太平洋海域。D错。 [答案]1.C 2.C [解析]1.由A点与悉尼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现,A点在南极洲,位于悉尼南方,且从悉尼向A方向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跨过的经度数小,所以A在悉尼西南方向。故选C。 2.由悉尼到A点,最短距离为向西南方向,需经过西风带和由西风为动力的西风漂流,所以逆风逆水,风大浪急,A、B错误,C对。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气温降低,容易降水,D错。故选C。 [答案]3.B 4.B [解析]3.根据材料,哈格迈尔先生于夏威夷当地时间01:10降落,读图判断,夏威夷位于西十区,奥克兰位于东十二区。两地时区差是22小时,即飞机降落时,奥克兰的当地时间是23:10。飞机飞行 13小时10分钟,可以计算出出发时,当地时间约是10:00,B对。 4.根据图中纬度,这趟旅程跨纬度约50度,图上距离约2.5厘米,比例尺大约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千米。图中飞行航线的图上距离约长4厘米,实际长度约8000千米,最接近10000千米,B对。 |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3.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以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2.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
3.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以实际生活知识,如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等为切入点,考查太阳高度的计算。
4.结合光照图,综合考查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规律的判断。
1.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定时: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另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进行判断,如6时经线、18时经线、0时经线、12时经线。
(2)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上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F点地方时为24:00-=21:00。
2.区时的计算
(1)计算某点所在时区:该点经度除以15°(得商+余数),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1;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3)求区时: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①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②若求出的时间>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3.日期分界判断技巧:在判断日期时,一般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加减日期时要注意月份甚至年份的变化);再根据太阳直射或其他时间信息,找出零时线的位置;由零时线向东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早一天,由零时线向西至日界线的范围为晚一天。
(1)0时经线:0时经线东侧日期较西侧的早。向东越过0时经线加一天,向西越过0时经线减一天。
(2)国际日界线: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较东侧的早。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加一天。
4.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计算方法:
(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
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5.晨昏线的综合运用技巧
(1)确定日期和季节
(1)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2)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6月22日。
(3)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要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α,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α(南北纬视具体情况而定)。
(3)确定昼夜长短
某地的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与晨线和昏线两交点之间昼弧所跨的时间数,夜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上夜弧所跨的时间数。
(4)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昏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某地日落日出时间的计算公式是12±昼长/2。
(5)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6.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例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最远时达一年中最小值。
(2)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子午线时的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
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向赤道两侧递减。
7.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乙)。
1.(2016•浙江卷)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A.24日2时52分 B.24日2时08分
C.23日3时08分 D.22日2时52分
[答案]1.A [解析]1.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时,该市103°W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北京时间(120°E)位于该市东侧经度相差223°,即可计算得到相差14时52分,该市为5月23日12时,加上14时52分,北京时间为5月23日26时52分,即24日2时52分。 |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第2题。
2.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北京时间8 点 B.北京时间11 点
C.北京时间14 点 D.北京时间17 点
[答案]2.B [解析]2.题中时间点中至少有4 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我们就可以依据这四个时间进行计算,比如,北京时间11 时,香港时间10时36分,东京时间12时40分,洛杉矶时间为19时8分,奥兰多时间为21时36,所以说这样就有香港、东京、洛杉矶和奥兰多在开放。 |
(2016•上海卷)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60° |
50° |
40° |
3.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4.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3.D 4.C [解析]3.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4.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说明第2次测量时是当地的秋分日。选C正确。 |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O为EF的中点。读图回答1-2题。
1.若E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纬线a所处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北半球、2月 C.南半球、6月 D.南半球、10月
2.若O点正南555 km处此时正好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为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点必然位于E点的正西方向 B.纬线a位于70°N
C.整个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D.此日该纬线圈的白昼达一年中最短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八校2017届高三联考)下图是某地一物体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北京时间9:20时该物体影子最短,则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一定在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4.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在北半球 B.一定是昼短夜长
C.一定是昼长夜短 D.可能昼夜等长
5.该时段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段从上海经苏伊士运河到鹿特丹的轮船一直顺风顺水
B.此时段我国长江的水位较低
C.此时段在南极科考人员可看见美丽的极光
D.此时段华北平原正在收割小麦
我国南方某市(纬度约21.5° N)的小黄家准备在某楼盘中间位置买房,楼高42米,楼层高3米,楼间距30米,楼后有一停车场。读图完成1-2题。
1.小黄的爷爷不想买太高的楼层,又怕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那么小黄家最好买
A.2楼 B.5楼
C.8楼 D.10楼
2.小黄的父亲想在停车场买一个停车位,现在只有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他怕夏天车被晒时间太长,最好选择
A.甲车位 B.乙车位
C.丙车位 D.丁车位
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拍摄到的一张日落时的景观照片。据此3-4题。
3.此时北京的昼长约为
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4.照片拍摄日期最接近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答案]1.D 2.B [解析]1.因E、F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且E点的地方时为5时30分,故E点为晨线与纬线的交点,由此可计算出该纬线当日昼长为13小时,A、B、C项昼长均小于12小时,与题意不符。 2.只有在北半球才能观察到北极星,且观察北极星的仰角即为当地纬度,正南555 km跨纬度5°,故O点纬线为70°N。 [答案]3.A 4.D 5.B [解析]3.从一天中的影子变化可以推断日出方位为东南,日落方位为西南,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答案选A,排除B;北京时间(120°E)为9:20时,该物体影子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可以求出当地经度160°E,排除C、D。 4.题中某地的影子朝向,可以知道日出方位为东南,日落方位为西南,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日出日落方位一样,故无法判断该地的半球位置,则无法判断A、B、C三项,选D。 5.此时段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经过大西洋时,东北信风和加纳利寒流的影响,轮船逆风逆水,A错。北半球冬季,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长江的水位较低,B对。此时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极光出现在晚上,华北地区冬小麦是夏季收割,C、D错。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及意义。 [答案]1.B 2.B [解析]1.正午太阳高度 =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可算出该市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度,楼间距为30米,距地面12米以上的楼层冬季不会被南楼遮挡,楼层高3米,小黄家最好买4楼以上的,爷爷不想买太高楼层,B正确。 2.夏季南楼的影长短,距离南楼近些不容易被晒到,甲、乙要好于丙丁,C、D错;夏季太阳从东北日出,然后向东南方向移动,正午时移到正南,图中甲在上午比乙更容易被晒到,乙车位更好些,B正确。 [考点定位]正午太阳高度和楼间距的计算 [答案]3.C 4.B [解析]3.P地与北京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昼长相同,即计算出P地昼长,就可知北京昼长。根据题意北京时间20时50分P地(40°N,85°E)日落,可计算出日落时P地当地时间为18时30分,根据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计算出P地昼长为13小时,故选C项。 4.昼长为13小时,说明当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因该地比赤道昼长只长1小时(夏至日40°N昼长为14时51分),故此时太阳直射点较接近赤道,最可能为选项中的5月1日,所以选B项;7月1日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北回归线。 |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2.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4.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
5.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风向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注意]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下图。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对于南亚地区来说,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
4.锋面气旋图判读方法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5.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技巧
气旋、反气旋四侧的风向有两种表示方法,其判断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如下: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右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判断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2)在(1)的基础上,加切线判断
如在图中气旋的东侧,加切线方向,风向为偏南风,同样,在其他三侧也可加切线方向,风向分别是:北侧为偏东风,西侧为偏北风,南侧为偏西风。
(2016•江苏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我国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2.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答案]1.D 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并不都是受高压脊控制;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降水较少;三亚比昆明的等压线稀疏,所以风力也比昆明小。根据等压线的方向可以作出北京和上海的风向。两地的等压线方向差不多,所以风向基本相同。 2.上海处于平原地区,北方没有山脉的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大,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小,所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 |
(2016•北京卷)下图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读图回答第3题。
3.该日20时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 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
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 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答案]3.A [解析]3.仔细读图,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显示该日20时空气质量指数非常高,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再根据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来判断,北京此时受冷锋影响,若暖气团较为干燥,北京会出现大风扬尘天气,空气污染加剧,A对;东海海域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风浪小,B错;低压天气系统中,Q强度最强,C错;Q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冷锋锋前位置,可能出现降水,D错。答案选A。 |
4.(2016•浙江卷)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于⑩
[答案]4.A [解析]4.根据探空气球10天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说明在此段风速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 |
(2016•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
[答案]5.C 6.C [解析]5.读图可知,1月份最高温为10-12 ℃,最低温为6-8 ℃;4月份最高温为12-14 ℃,最低温为8-10 ℃;7月份最高温为12-14 ℃,最低温为6-8 ℃;10月份最高温为10-12 ℃,最低温为6-8 ℃。7月气温日较差大于10月,因此7月气温年较差比较大。 6.读图可知,该地全年日出时间为6点,日落时间为18点,故该区域位于赤道上,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基带景观为热带雨林,故A错、C对;赤道地区无地转偏向力,不会形成热带气旋,一般不受台风影响,B错;7月份为该区域夏季,山地最高温为12-14 ℃,此时平原地区最高温多大于30 ℃,可见该山海拔远大于1 000米,D错。 |
([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气压带、风带模式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读图回答1-2题。
1.该季节下列各纬度带大洋东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半球5°-1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B.图示半球10°-20°地区盛行东北风
C.图示半球30°-40°地区盛行西北风 D.图示半球20°-30°地区盛行上升气流
2.与上图中M点气候特点相匹配的气候数据资料是下图中的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期中考试)下图为某日10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此时天气晴朗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物体收入辐射能与支出辐射能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为上海某日某地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该日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A.昼长为a→b→c时段 B.日出发生在a之前
C.日落发生在c之后 D.b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
2.从图中可以发现,该地该日辐射差额正值区阴影面积远大于负值区阴影面积,导致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有
①昼长因素 ②地面辐射 ③大气的散射 ④大气逆辐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6•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4-5题。
4.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5.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答案]4.D 5.B [解析]4.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1951年到2010年这几十年来,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不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原因。 5.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 |
(2016.上海卷)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据此回答6-7题。
6.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7.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答案]6.D 7.A [解析]6.7月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甲是西南风形成的风海流;乙在非洲沿岸是离岸风形成的涌升流;丙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间的密度流;丁处是中纬西风带形成的风海流。选D正确。 7.E是在台湾海峡北侧,是我国的东海海域。选A正确。 |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17届高三第八次月考)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河干流区单位面积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2.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1月月考)下图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上图中L处的洋流与下图中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4.下列对L洋流沿岸地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 B.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C.秘鲁首都是闻名的“无雨城” D.空气干燥,雨雾很少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 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储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米3/秒计。平均深度=储水量/面积。下表所列为我国某时期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湖名 |
面积(km2) |
储水量 W(108 m3) |
年平均入湖流量 Q(m3/s) |
洞庭湖 |
2820 |
173 |
10 353 |
太湖 |
2420 |
44 |
195 |
滇池(昆明) |
297 |
12 |
29 |
青海湖 |
4853 |
742 |
39 |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A.湖泊面积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B.储水量越小,换水周期越短
C.太湖水循环最活跃 D.洞庭湖水体更新最快
2.对青海湖和洞庭湖的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青海湖面积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湖储水量大
B.青海湖换水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该湖年平均入湖流量小
C.洞庭湖平均深度小的主要原因是该湖泥沙淤积严重
D.洞庭湖年平均入湖流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湖流域降水量小
离岸风长期吹拂,沿岸往往会产生水温较低的上升补偿流。右图为某季节北印度洋局部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虚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A.深海沟 B.1月0℃等温线
C.板块生长边界 D.岛弧链
4.此季节,图示洋流的影响是
A.降温减湿,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B.使此季节从西亚运送石油到中国的船只航行速度减慢
C.使该海域温度降低,影响鱼类生长
D.使该海域附近的污染物向西南方向扩散
[答案]1.C 2.A [解析]1.图中日蒸发量最大的是水体,说明水分条件是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耕地到林地再到草地,日蒸发量呈递减趋势,说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日蒸发量越小,选C。一般来说,耕地的土层厚度最大,林地次之,水体最小,图中耕地、林地和水体的日蒸发量没有递增或递减规律,说明土层厚度不是日蒸发量差异的原因。同流域相邻的不同利用类型土地接受的太阳辐射是一样的。 2.图中草地和未利用地的日蒸发量小,但日蒸发总量大,说明该河干流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大,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干旱盆地,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未利用地面积广,植被以荒漠、草地为主,因此最可能是塔里木河,而松花江、淮河和珠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土地开发程度高,未利用地面积小。选A项。 [考点定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区域特征的判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 [答案]3.B 4.D [解析]3.如图所示区域在1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大洋东部为寒流,洋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动,A、C选项水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为北半球,不合题意;B项为南半球自南流向北的寒流,符合题意;D项由北向南流,为暖流,不合题意。 4.L为南太平洋东侧的秘鲁寒流,沿岸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夏季,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多海雾,选D。 [解题技巧]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 在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上,经常遇到有关洋流流向及对其热力性质判断的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主要有: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答案]1.D 2.C [解析]1.题干中湖泊换水周期的计算公式显示:湖泊的换水周期与湖泊的储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平均入湖流量呈负相关。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小,换水周期越短,水循环越活跃,水体更新越快。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洞庭湖的换水周期最短,所以其水循环最活跃,水体更新最快,D项正确。 2.由于湘江、沅江、资水等多条河流注入洞庭湖,洞庭湖的年平均入湖流量较大,洞庭湖面积也比较大,可是储水量却不是很大,这是因为湖泊较浅,泥沙淤积严重,湖泊的容积小,导致储水量小,C项正确。 [答案]3.C 4.A [解析]3.①虚线所在位置是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故虚线代表的事物是板块的生长边界,C项正确。 4.北印度洋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说明正值北半球的夏季。受盛行风影响,洋流为上升的补偿流,性质属于寒流,降温减湿,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故A项正确;因顺洋流航行,此季节从西亚运送石油到中国的船只航行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饵丰富,有利于渔场的形成,C项错误;使该海域附近的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散,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季风环流,洋流。 [解题技巧]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赤道逆流和索马里暖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
示意图 |
岩层的运动方向 |
岩层变化 |
对地表影响 |
例证 |
相互关系 |
水平运动 |
|
平行于地表 |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垂直运动 |
|
垂直于地表 |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河漫滩的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 2.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3-4题。
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⑤
4.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3.D 4.C [解析]3.江南丘陵地形属于丘陵地形,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地地形;②远处有石林,在我国有名的属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流水作用最突出; 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D正确。 4.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的沟谷主要是植被受到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
(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双选)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6.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5.AD 6.AC [解析]5.图中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指固结成岩作用;③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不是成岩作用;④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6.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 |
(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7.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8.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7.A 8.A [解析]7.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选A正确。 8.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选A正确。 |
9.(2016•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9.D [解析]9.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 |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0-11题。
10.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11.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0.C 11.B [解析]10.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选C。 11.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黏土,丙和丁地位置高。答案选B。 |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12.C 13.B 14.D [解析]12.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时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1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 1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
([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①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 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 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距今6000年以前气候稳定不变 B.距今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距今8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约4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下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在地球中体积最大的岩石是
A.① B.② C.④ D.⑤
4.能反映溶洞中石笋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④ D.⑥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读某区域地质构造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a段地质构造为背斜
B.b段构造地貌为向斜谷
C.③④岩层分布处的最大高差约200米
D.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4.从地形和岩层新老关系看,下列四图中与④岩层分布处最接近的是
A.中国陕西红砂岩大峡谷 B.中国狼牙山石灰岩峰林
C.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 D.新西兰瑙鲁赫伊火山
[答案]1.C 2.B [解析]1.从地层剖面图可知,文化层之上为厚厚的沙层,说明最初是被沙土掩埋。该地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携带的沙石沉积,再加上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汇集形成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淹埋了古城遗址;该地离海较远,不会有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冰川堆积物不会形成分层沉积,即沉积层没有分选性。故选C。 2.8000年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粘土层,表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流水沉积加强,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沉积加强;6000年以来,气候干旱,古城消失;8000年以前就形成古城,表明当时就有绿洲了;而2000年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较多,表明沉积速度加快。故选B。 [考点定位]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答案]3.B 4.D [解析]3.根据地壳的循环运动规律,判断③为岩浆(软流层是其发源地),通过上升冷却,②为岩浆岩,其是地球中体积最大的岩石,选B。通过变质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而变质岩和岩浆岩通过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判断④为变质岩,①风化和侵蚀作用,⑥沉积作用,⑤沉积岩。 4.溶洞中石笋是由于石灰岩在侵蚀作用下,其中的碳酸钙随水在地表沉积形成的一种喀斯特地貌。综上选D。 [考点定位]地壳的物质循环。 [解题技巧]学生要掌握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每一个步骤,通过突破点分析对应的地理事物和作用,如沉积岩的形成最复杂,而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单一,判断①风化和侵蚀作用,⑥沉积作用,⑤沉积岩。学生在做关联性的题目时,必须掌握突破口,随着某一自然规律完成。 [答案]1.C 2.B [解析]1.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2.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反生过地壳抬升;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考点定位]地质作用。 [解题技巧]难点学生判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结合此图)①最先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丁和其下岩层;②后岩浆侵入,冷却成岩浆岩,周边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成变质岩③后地壳抬升,丁出地表,在外力作用下,使岩层面不平;④乙岩层和恐龙化石所在岩层沉积;⑤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断层;⑥最后大型哺乳动物所在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答案]3.D 4.D [解析]3.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a、b所属的地质构造,a段中间是①岩层,两侧是②岩层,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部位,A项错误;b段中间是③岩层,两侧是②岩层,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部位,B项错误;③岩层分布处有一河流经过,所以其海拔高度范围为300-350米,④岩层分布处为400-450米,所以两者之间的高差范围为50-150米,最大高差不超过150米,C项错误;据图中的指向标及等高线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D项正确。 4.从等高线看④岩层分布处应为山地,且岩层最新,应为内力作用所形成的,D项正确。其他三个都为外力作用所形成的。 |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南极科学考察、北冰洋航线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3.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1.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2)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依据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主要比较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延伸方向等,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但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是受地形和洋流等影响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方法
思路
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要领: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见图56)。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相对高度越大,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
图56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为热量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同一山体两侧垂直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阴坡的高。
②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
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背风坡的高。
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于阴坡,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差,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界比阴坡的低。
③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的综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了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了主导作用。
(4)不同地区的不同山体的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一般纬度越高,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②一般距海越远,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此种情况应为干旱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量较少,但降水量由基带向上增加,故其森林带开始出现的下界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高。
5.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
(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又有复杂性。
6.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
形成原因 |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
|
|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雨林带 |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
热带稀树草原带 |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
||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
||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
热带稀树草原带 |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
温带荒漠带 |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1.C 2.D 3.C [解析]1.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A错;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较多,降水量与海拔有关,B错;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越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C对;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错。故选C。 2.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故选D。 3.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故选C。 |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答案]4.B 5.B [解析]4.读图,经历三次冰期的山峰,被地壳抬升最早到达终年积雪高度。按照这一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果洛山经历三次冰期,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时间最早,雪宝顶次之,太白山终年积雪高度最后达到。故选B。 5.从图中可以看出,点苍山属于只经历末次冰期的山峰,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说明现在气温偏高,没有形成冰川。故选B。 |
(2016•新课标全国卷I)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6.A 7.C [解析]6.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m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为四川山地的基带自然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 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 |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黑山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多山,沿海地区有狭长的平原,北部石灰岩广布。黑山制造业薄弱,大量工农业产品依赖进口,物价偏高,目前中国正与黑山积极开展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北部地区地表水资源很丰富 B.该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多,易洪涝 D.南部河湖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2.中国制造工业企业在黑山发展的有利条件有
①生产成本低廉 ②中国技术先进 ③当地市场开阔 ④水陆交通便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哈尔滨三中2017年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林树下线是指干旱河谷地区由低至高出现的灌丛到森林的混合交错带的平均海拔。下图示意四川省北部某干旱河谷山区自然带垂直分布及林树下线1999年和2009年分布变化。回答3-5题。
3.林树下线平均海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分 B.气温 C.气压 D.光照
4.关于该地山区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阳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
B.西坡高于东坡--西坡为背风坡,比东坡热量条件好
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比东北坡好
D.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为阴坡,水分条件比东南坡好
5.林树下线的海拔受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变暖 B.坡度变大 C.城镇建设占地 D.退耕还林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物种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读图完成1-2题。
1.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
A.岛上平原面积广大 B.岛屿和大陆长期隔绝
C.岛上火山活动频繁 D.岛上居民的长期培育
2.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
A.抵御低温冻害 B.抗击台风的侵袭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图(a)为非洲和欧洲大陆由赤道到两极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图(b)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a)
(b)
3.图(a)中,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B.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C.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4.图(b)中,E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能滋润草的生长 B.受到西风带来的丰富的降水的影响
C.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D.受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的丰富的水汽的影响
[答案]1.D 2.B [解析]1.据材料可知,北部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易下渗,故地表水资源不丰富,故A项错误;该地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B项错误;南部地区,夏季炎热少雨,降水较少,故C项错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河湖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故D项正确。 2.黑山的劳动力成本高,故生产成本较高,①错误;黑山制造业薄弱,大量工农业产品依赖进口,说明中国技术先进,故②、③正确;黑山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多山,沿海地区有狭长的平原,说明交通不便,故④错误。综合选项,B项正确。 [答案]3.A 4.D 5.D [解析]3.森林适宜生长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读左图可知,图中1处为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为干旱河谷小叶灌丛,说明水分条件差,海拔再升高又出现了森林,是由于随着海拔升高,地形雨的影响,水分条件好所致,所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为水分。如果是气温的话,气温随海拔升高降低,不会出现森林-灌丛-森林的变化。气压和光照对林带下线没有什么影响,故选A。 4.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AB错。读右图,西南坡林树下线高度与东北坡相差无几,且我国四川北部地区不受西南季风影响,C错。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的水分条件好,是由于西北坡属于阴坡,蒸发量小所致,D对。故选D。 5.读图可知,与1999年相比,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全球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林树下线升高,A错。人类活动对坡度的影响较小,B错。城镇建设用地增多会压缩林树生长空间,导致下线升高,C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变化,水汽的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林树下线降低,D对。故选D。 [答案]1.B 2.D [解析]1.索科特拉岛由于长期和大陆分离,岛上生物进化具有独特性。 2.由于纬度较低,该岛气候炎热干燥,且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龙血树利用它的伞状树冠从空气中截留水分,并将凝结的水分汇集到树的根部,以适应干旱的气候。 [答案]3.C 4.A [解析]3.图(a)中,A处在北冰洋沿岸,纬度高,水热条件较差,出现苔原植被是纬度地带性的表现,C项正确。 4.E处是天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应该属于荒漠带;出现草原,主要是有高山冰雪融水,能滋润草的生长,A项正确。 |
1.不同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人口问题。
2.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构成图或表格、曲线图、折线图等方式综合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分析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2.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
可见,社会经济、技术、政策(人口)等因素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对人口问题的理解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还有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3.如何判断和分析人口坐标统计图
在有关人口统计的问题中,常会涉及以下几种图:①人口增长曲线、折线图,如图一;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如图二;②人口“三率”柱状图,如图三;③人口结构饼状(或扇形)图,如图四、图五;④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如图六;⑤人口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如图七;⑥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如图八等。
其中③类图直接根据扇形面积的大小确定各量的比例即可,相对简单。④类的判读方法真题回顾第一组有讲,⑤类图的判读方法是,过点朝图中箭头方向作三条边的平行线,读出该平行线与边的交点对应的数值即可。①、②及⑥类图基本上都和坐标有关,是变化较大的一类人口统计图,在分析此类坐标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读清图中的各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变量:时间、人口或是人口变化率;
第二,判读图形的变化特征,这也是读所有坐标图最关键的一步。如:人口变化曲线的坡度陡缓和起伏大小等特征都表达不同的含义。在同一幅图中,曲线坡度越陡,则表明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曲线起伏越大,说明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越剧烈,反之则平和。
第三,思考几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特别注意曲线起伏转折点所表示的含义、形成原因等,通过统计图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4.人口迁移的综合判断
(1)人口迁移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淡水、土壤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和家庭等)、政治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①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差异 |
主要影响因素 |
时间差异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
地域差异 |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
年龄差异 |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
性别差异 |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
文化差异 |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
②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3)人口迁移的影响的答题要点
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③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2016•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1.D [解析]1.从常住人口数量1990-2014年的变化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总体逐渐减少,则可以推出该省人口增长率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故选D。 |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2-3题。
2.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3.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2.D 3.C [解析]2.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选D。 3.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故选C。 |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A 5.C [解析]4.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逐渐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而从事较低层次工作的外来人口不再适宜新的工作环境,从而慢慢减少。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说明中小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说明了这些中小城市承接了从上海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此,完成1-2题。
1.制定“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B.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
C.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D.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
2.关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庞大,青少年比重超过50% B.人口增速和增量均较低,制约经济增长
C.人口流动规模大,增加社会管理难度 D.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 - 2014 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右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4.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镇房价增长快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发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人口政策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1982 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 年 11 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 (单独二孩)政策;2016 年 1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读“我国1949-2014年出生人口统计图”,完成1-3题。
1.三次婴儿潮相比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
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
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少
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
2.有不少学者曾预言 2010 年尤其 2013 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
①人口惯性 ②单独二孩政策实施 ③经济快速发展 ④医疗条件极大改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从目前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
①生育观念的转变 ②受政策的影响 ③抚养成本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中国、日本、韩国和世界平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及预测图。据此完成4-6题。
4.据材料可知
A.1950年前后日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B.2001年前后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C.韩国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超过韩国
5.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原因的是
A.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 B.全面放开二胎,延迟退休年龄
C.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 D.长期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出生率低
6.我国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近些年发生倒置现象,2010年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8%和10.1%。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 B.过度的城市化,不少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迁入城市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小 D.城市雾霾严重,导致老年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答案]1.C 2.C [解析]1.制定“二孩”政策并不是取消计划生育,而是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的积极调整,故A项错误;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与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有关,与人口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制定“二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口数量,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故C项正确;“二孩”政策客观上可以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但这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维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速缓慢,故青少年比重不会超过50%,故A项错误;我国人口基数大,故人口增量较高,B项错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会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故C项正确;产业结构失衡,与人口空间分布无关,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3.C 4.C [解析]3.一个区域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共同影响,如果两者之和为正值,人口总数增加,反之减少。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年以前,该省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2012年以后,该省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所以是先增后减,C对。 4.该省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早年因为改革开发,经济发展快,吸引内地其他省区劳动力迁入,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近年因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以至为负增长。故选C。房价增长不是迁入人口少的主要原因,A错;根据图可以看到,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经济水平是逐渐增长的,B错;各地的自然灾害类型频率没有明显变化,D错。 [答案]1.D 2.A 3.B [解析]1.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死亡率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故A项错误;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高,故B项错误;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受政策影响,故C项错误;图中三次婴儿潮中,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故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故D项正确。 2.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受人口惯性和2013年启动的(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不少学者曾预言 2010 年尤其2013 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故①②正确,A项正确;医疗条件极大改善会减少人口的死亡率,不影响人口出生率,故④错误;我国经济不是2010年后才快速发展的,故第四次婴儿潮出现与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故③错误。 3.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故①正确;当前的人口政策均是为了增加人口的出生率,故②错误;生活压力较大,抚养成本提高导致生育意愿下降,故③正确;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口出生率影响较小,故④错误。结合选项,B项正确。 [答案]4.B 5.B 6.C [解析]4.1950年前后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小于7%,说明未步入老龄化社会,故A项错误;2001年前后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说明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故B项正确;韩国老龄化程度在2001年之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故C项错误;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低于韩国,故D项错误。 5.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长期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出生率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会导致老龄化现象加剧;全面放开二胎,新生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比重会下降,故B项符合题意。 6.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以青壮年为主,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较低,故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C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城市医疗卫生水平高于农村,故城市老年人的死亡率较低,D项错误。 [名师点睛] 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人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人现代型。 2.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关键是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3.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4.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