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江苏省四校联考)下面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一定是自养生物
B.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 图中A与C为双向箭头,所有的生物都指向B,则A、B、C分别是生产者、分解者和大气中CO2库,A、B正确;图中消费者只有D、E、F,C错误;能量流动为碳循环提供动力,二者不可分割,D正确。
答案 C
2.(2015.金榜苑黄金押题)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解析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答案 A
3.在一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不应该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因此不包括羊粪便中的能量。
答案 B
4.(2015.盐城中学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蝙蝠依赖超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等,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正确;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单向进行的,故B错误;孔雀开屏等行为信息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故C正确;森林中,狼能够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根据狼的气味或者行为特征躲避狼,可见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D正确。
答案 B
5.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解析 能量金字塔中浮游植物是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按金字塔标的数值计算,以及都小于10%。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第三营养级,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不同的物种。该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不足以构成群落,因为缺少分解者等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 A
6.图一是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图;图二是能量流经牛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庭院里的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B.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人占第二、三、四营养级
C.图二中Ⅲ代表下一营养级(或人)摄入的能量
D.图二可表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
解析 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化学信息的传递,A正确。图一中有农作物→人、农作物→鸡→人、农作物→牛→人3条食物链,人只能占第二、第三营养级,B错误。图二中Ⅰ代表牛同化的能量,Ⅱ代表牛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Ⅲ代表人摄入的能量,Ⅳ代表流入分解者的能量,Ⅴ代表牛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确。图二中人只能获得牛同化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这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答案 B
7.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b以热能形式散失
C.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D.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c的10%-20%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图中分析为a,A正确;b为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正确;从图中分析,c属于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若d为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d的量是a的10%-20%,D不正确。
答案 D
8.(多选)(2016.南通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
解析 B项错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畴。
答案 ACD
9.(多选)(2016.江苏四市联考)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大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解析 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A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答案 ABC
10.碳循环是指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返回大气的过程。甲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甲
乙
(1)在甲图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的有________;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作用。
(2)乙图中a表示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甲图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4)从乙图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箭头所示,甲图中a是生产者,d、e、f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2)乙图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未利用。(3)甲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是f,食物链是a→d→e→f,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kJ,则甲图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m×20%×20%×20%= kJ。(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1)d、e、f 光合 (2)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未利用 (3)m/125(或0.008m)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冲A提升
11.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
摄取量(I) |
同化量(A) |
呼吸量(R) |
生产量(P) |
收割蚁(植食) |
34.50 |
31.00 |
30.9 |
0.10 |
小蜘蛛(肉食) |
12.60 |
11.90 |
10.00 |
1.90 |
盐沼蝗(植食) |
3.71 |
1.37 |
0.86 |
0.51 |
黄鼠(植食) |
5.60 |
3.80 |
3.69 |
0.11 |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收割蚁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比例为0.1/31.00×100%≈0.3%,不到其同化量的1%,选项A正确;盐沼蝗摄入食物中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的比例为(3.71-1.37)/3.71×100%≈63%,选项B正确;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黄鼠因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而导致其生长效率(P/A)较低,选项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上下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比值,与表中的同化效率(A/I)不同,选项D错误。
答案 D
12.(2015.浙江桐乡一中等四校联考)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
C.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D.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群落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B错误;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错误。
答案 A
13.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碳以CO2形式沿着①箭号所示渠道流动
B.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经②箭号所示渠道
C.该系统的信息沿着图中箭号所示渠道进行传递
D.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后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 图示①箭头所示渠道中碳流动形式应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形式;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有10%-20%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答案 D
14.(多选)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解析 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夏季植物正常生长,a>b+c+e,D错误。
答案 ABC
15.(2015.盐城中学质检)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103 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解析 (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主要)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3+70+14+3=110×103 kJ/(m2.y),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4×103 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从植食动物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103 kJ/(m2.y),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103 kJ/(m2.y),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103 kJ/(m2.y)=5×103 kJ/(m2.y)。(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5)地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化学能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 5
(4)C E (5)群落(或次生)
16.(2015.省四校联考)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到海洋滩涂鸟类的迁徙。下图是长江口的某海滩示意图,该海滩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其中潮间带是指位于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随着潮汐涨落而被淹没和露出的地带。科学工作者在此实施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6年后,互花米草生长面积明显增加,对该湿地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及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 |
主要分布区域 |
昆虫种类数 |
昆虫密度 |
硅藻 |
低潮区(2.0 m以下) |
- |
- |
海三棱藤草 |
中潮区(1.8-2.8 m) |
47 |
14(只.m-2) |
互花米草 |
中高潮区(1.0-3.0 m) |
30 |
2.3(只.m-2) |
芦苇 |
高潮区(2.6 m以上) |
65 |
14.7(只.m-2) |
(1)各种生物在潮间带不同高度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互花米草的引入,对该湿地中________(植物)影响最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该湿地中三类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若表示三者之间能量流动的情况,a、b、c表示能量值,则能确定两者之间大小关系的是________。
②若表示三者之间碳的流动情况,则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
③若表示各类生物间的信息传递,b的信息类型是________,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4)你认为此项生态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不同生物分布的区域不同,地形、土壤含水量都不相同,这种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2)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藤草处于同一空间,并且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二者之间的竞争最剧烈。(3)①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只能判断一条食物链上能量的大小,则只能判断b、c之间的大小关系。②a、b、c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③互花米草具有抗风浪的作用,并且花粉也能吸引昆虫,所以互花米草传递给植食昆虫的信息类型有物理、化学信息;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功能。(4)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引入互花米草后,昆虫的种类为30,昆虫的密度为2.3只/m2,都小于其他植物群落,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答案 (1)水平 (2)海三棱藤草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藤草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占有相同的生态位),竞争激烈 (3)①b和c ②有机物 ③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缺一不给分)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4)没有。因为调查表明与海三棱藤草群落相比,互花米草群落中昆虫种类数与密度减小,鸟类食物减少,因而不能达到“种青引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