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当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要点一 当代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
表现 |
成因 |
资源短缺 |
人口总量和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
环境污染 |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
全球环境变化 |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
2.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 |
表现 |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
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物向更大范围扩散,危害更多地区 |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
3.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特点 |
表现 |
举例 |
危害的不 可预见性 |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
农药DDT被实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征,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
过程 的不 可逆性 |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却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
规模 的全球性 |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
要点二 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
目的 |
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
|
对象 |
个人 |
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环境行为 |
企业 |
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
|
政府 |
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
|
执行主体 |
国家和政府 |
|
手段 |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管理的主要手段,还包括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 |
2.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①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
③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2)国际合作的原则: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公众参与
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境中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
1.下图为1980年至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升趋势与常年平均值的关系两方面,描述我国1980年至2013年海平面的变化特点。
(2)天津市为避免因海平面上升造成土地面积减少的危害,效果最好的措施是什么?
(3)为了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与常年平均值相比,1988年前我国海平面都低于平均值,1988年后基本高于或等于平均值。第(2)题,修建海堤是沿海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的最有效方法。第(3)题,海平面的上升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方法是减少温室气体数量,因此作为中学生应尽可能做到低碳生活,多绿化环境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答案:(1)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前海平面不高于常年平均值,以后基本不低于常年平均值。
(2)修建海堤。
(3)节约用电,资源循环利用,适度消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
3.(2016.成都模拟)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近几年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立工业园区,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蒸发后的沉淀物直接埋在沙漠里面,使当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简述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2)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污,会污染地下水、土壤、大气,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立法,严禁企业非法排污;同时要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并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
答案:(1)造成地下水污染;造成土壤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2)加强立法,严禁相关企业非法排污;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抓紧时间对现有废水、底泥等污染开展无害化处置工作,防止污染扩散。
环境污染与防治
要点一 水污染及其防治
1.主要的水污染类型
类型 |
水体富营养化 |
重金属污染 |
海洋石油污染 |
|
污染 过程 |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
|
污染 来源 |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
|
表现 |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
|
危害 |
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 |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
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
|
案例 |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
日本的水俣病 |
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
|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2)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4)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5)防治石油泄漏。
要点二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
成 因 |
危害 |
酸雨 |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
光化学 烟雾 |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
温室效应 |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
可吸入 颗粒物 |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
人体吸入过多颗粒物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其主要原因是: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②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要点三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
1.城市垃圾的特点: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3.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
优势 |
缺点 |
填埋法 |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隐患大 |
堆肥法 |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
焚烧法 (热处理) |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染严重 |
1.霾,空气中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下图为广州地区雾、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图。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偏高的现象。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自1954-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简要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1954-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可以直接从图中看出,从总体和不同时段分别进行描述即可。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可以从正常情况和逆温条件下,对比大气运动状况及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即可。
答案: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伏大,平均天数100天以上。(任答两点即可)
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运动,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低,空气不易对流,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1.短缺的原因
2.解决措施
要点二 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
|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
||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
||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
||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
||
措 施 |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
提高土地 利用率 |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
||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
||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
||
提高耕地质量 |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
|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
2.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概念 |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
|
表现 |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
|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 |
||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
||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
||
主要原因 |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
|
防治措施 |
生物 措施 |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
工程措施 |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
|
农牧业 措施 |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
要点三 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
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
地理分布 |
存在问题 |
应对措施 |
||
开发 |
运输 |
利用 |
|||
煤 |
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
破坏生态,占用土地资源,产生污染 |
造成交通线沿线粉尘污染 |
大气污染;大量排放CO2,加剧全球变暖 |
科学开采、环保并行,保护土地,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
石油 |
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中东、东南亚、中亚和俄罗斯 |
会造成生态破坏与原油泄漏 |
海洋污染 |
||
天然气 |
与石油分布较一致 |
破坏生态 |
存在安全隐患 |
排放CO2,加剧全球变暖 |
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化石燃料濒临耗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缺点归纳如下表:
种类 |
优点 |
缺点 |
利用形式 |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
太 阳 能 |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
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 |
光热转换、光电转换 |
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的地区: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 |
风 能 |
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 |
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 |
风力发电 |
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 |
水 能 |
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 |
可能对库区及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
水力发电 |
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区 |
潮 汐 能 |
干净,无污染 |
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
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
沿海地区 |
生 物 能 |
可再生 |
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 |
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 |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
地 热 能 |
成本低廉 |
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
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
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
1.森林的生态功能及毁林的危害
2.森林的保护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要点二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
2.草场退化的危害
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防治措施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等。
要点三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措施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要点四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2)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宜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2.(2016.宿迁模拟)“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目前已成为继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读我国西南某“石漠化”地区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地形坡度 |
5°-10° |
10°-15° |
15°-20° |
20°-25° |
25°-30° |
30°-35° |
>35° |
土层厚度 (cm) |
120 |
81 |
80 |
78 |
71 |
42 |
20 |
有机质层 厚度(cm) |
28 |
20 |
17 |
15 |
12 |
9 |
7 |
(1)说出该地区地形坡度、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层厚度三者的关系,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针对当地生态问题,指出主要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层厚度越小。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能力越强,土层厚度越小,植被条件越差,有机质来源少,土壤有机质层厚度越小。第(2)题,该地石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和开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
答案:(1)地形坡度越大,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层厚度越小。 该地降水丰富,地形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能力越强,土层厚度越小,植被条件越差,有机质来源少,土壤有机质层厚度越小。
(2)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
3.(2016.成都模拟)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中虚线圈内)位置图,说出近年来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影响。
解析: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区,面临草场退化、冰川消退、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含量增加,使中下游地区河床抬高,导致河水泛滥;同时会使河流的补给水量减少、水质变坏。
答案:问题:草场退化;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含量增加,抬高河床,河水泛滥;河流补给量减少,水质变坏。
5年高考 2年地方
考向一 当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2.(2015.江苏高考)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第(2)题,春季“黑风暴”的产生主要与春季多大风、气候干燥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有关。第(3)题,“泰勒放牧法”的制定可以保护草场资源,缓解土地荒漠化;“水土保持法”的制定可以缓解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垦等。第(4)题,美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外,还可以采取政府干预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
答案:(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天气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任答两点即可)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一点即可)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任答两点即可)
考向二 环境污染与防治
4.(2014.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措施主要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考向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容易流失。因此,在修建公路,开挖石料之前,要先收集宝贵的厚度较薄的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或者施加表面覆盖物以防止水土流失。在工程结束后,再将收集的土壤回放到石料场和弃料堆放场表面,并采取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6.(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考向四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7.(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8.(2015.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三者变化存在如下因果关系:人口增加--开垦湿地--湿地减少、耕地增加。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