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5.天津)中国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有深刻认识,唐人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写道:“雨色映日而为虹”.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的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形成的.下图是彩虹成因的简化示意图,其中a、b是两种不同频率的单色光,则两光( )
A.在同种玻璃中传播,a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b光
B.以相同角度斜射到同一玻璃板透过平行表面后,b光侧移量大
C.分别照射同一光电管,若b光能引起光电效应.a光也一定能
D.以相同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入空气.在空气中只能看到一种光时,一定是a光
答案 C
2.(2013.浙江)与通常观察到的月全食不同,小虎同学在2012年12月10日晚观看月全食时,看到整个月亮是暗红的.小虎画了月全食的示意图,并提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地球上有人用红色激光照射月球
B.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红光反射到月球
C.太阳光中的红光经地球大气层折射到月球
D.太阳光中的红光在月球表面形成干涉条纹
解析 照亮月球所需的光源的能量巨大,人为产生的红色激光不足以照亮月球,A选项不合理;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昏暗,形成月全食,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不是反射的光,但是还会有部分光线通过地球大气层发生折射,所以会有部分地球大气层折射后的红色光射向月亮,这就让我们看到了“红月亮”,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月球整体为暗红色,不是干涉条纹,D选项错误.
答案 C
3.(2016.浙江宁波)在学习光的色散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某特制的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一块平行平面玻璃砖(玻璃较厚),经折射分成两束单色光a、b,已知a光是红光,而b光是蓝光,你认为下图中哪个光路图是正确的( )
解析 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光线射到玻璃砖上表面时,两束光的入射角θ1相等,根据折射定律=n,得到红光的折射角大于蓝光的折射角,则a光在b光的右侧.光线经过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两次折射后,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答案 B
设置目的 考查玻璃砖对光路的控制作用、光的折射
4.(2016.福建泉州)为了减少光学元件的反射损失,可在光学元件表面镀上一层增透膜,利用薄膜的干涉相消来减少反射光.如果照相机镜头所镀膜对绿光的折射率为n,厚度为d,它使绿光在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完全抵消,那么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λ0为( )
A. B.
C.4d D.4nd
解析 本题考查薄膜干涉.设绿光在膜中的波长为λ,则由d=λ,得λ=4d,则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0=nλ=4nd.
答案 D
设置目的 考查薄膜干涉
5.(2016.湖南衡阳)有一摆长为l的单摆,悬点正下方某处有一小钉,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向左摆动时,摆线的上部将被挡住,使摆长发生变化.现使摆球做小角度摆动,图示为摆球从右边最高点M摆至左边最高点N的闪光照片(悬点和小钉未摄入),P为摆动中的最低点,每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相等.则小钉距悬点的距离为(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 图中M到P为四个时间间隔,P到N为两个时间间隔,即左半部分单摆的周期是右半部分单摆周期的,根据周期公式T=2π,可得左半部分单摆的摆长为,即小钉距悬点的距离为,C选项正确.
答案 C
设置目的 考查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通过图片判断运动情况的能力
6.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单缝位于双缝的中央对称轴上,从两个狭缝到达像屏上的某点的光走过的路程相等,该点即为中央亮条纹的位置(即n=0对应的那条亮条纹),双缝屏上有上下两狭缝,设想在双缝屏后用一块极薄的玻璃片遮盖下方的缝,则屏上中央亮条纹的位置将( )
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不动 D.可能向上移动,也可能向下移动
解析 双缝到屏上中央亮条纹O点的距离相等,当下方的狭缝后用一块极薄的玻璃片遮盖住后,由于波在玻璃中传播的波长变小,因此下缝到O点的距离内的波长个数变多,所以屏上对应的到双缝波长个数相等的点下移,即屏上中央亮条纹的位置将向下移动,故本题选B项.(注:在不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单缝S位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
答案 B
7.实验表明,可见光通过三棱镜时各色光的折射率n随波长λ的变化符合科西经验公式:n=A++,其中A、B、C是正的常量.太阳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的情形如图所示.则
( )
A.屏上c处是紫光 B.屏上d处是红光
C.屏上b处是紫光 D.屏上a处是红光
解析 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上至下(a、b、c、d)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于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则偏折程度最小.故屏上a处为红光,屏上d处是紫光,D项正确.
答案 D
8.(2015.德州二模)图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图b为介质中平衡位置在x=4 m处的质点P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P的振动频率为4 Hz B.横波传播的速度为1 m/s
C.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D.在任意4 s内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24 cm
解析 根据a、b两图可以读出该波的波长和周期,从而求出波速和频率.t=0 s时P点在平衡位置上,由b图知下一时刻向下振动,从而确定了该波向右传播.根据质点简谐运动的周期性求出t=4 s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并能确定t=1 s时其坐标.A、B项,由a图得到该波的波长为4 m,由b图得到该波的周期为4 s,故波速为v===1 m/s,频率为f== Hz,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t=0 s时P点在平衡位置上,由b图知下一时刻P点向下振动,从而确定了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故C项错误;D项,由于4 s即为一个周期,根据质点简谐运动时每个周期内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故P点的路程为s=4A=4×6 cm=24 cm,故D项正确.
答案 BD
命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像
9.(2015.江山市模拟)两列简谐横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振幅都是5 cm.实线波的频率为2 Hz,沿x轴负方向传播;虚线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在如图所示区域相遇,则( )
A.虚线波的振动周期为0.75 s
B.在相遇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
C.平衡位置为x=6 m处的质点此刻速度为零
D.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0.25 s,平衡位置为x=7 m处的质点的位移y>0
解析 A项,实线波的频率为2 Hz,周期T1=0.5 s,根据图像可知,实线波长λ1=4 m,虚线波长λ2=6 m,则波速为v== m/s=8 m/s.
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相同,所以虚线的振动周期为T2== s=0.75 s,故A项正确;B项,由于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所以不能发生干涉现象.故B项错误;C项,平衡位置为x=6 m处的质点此刻位移为零,两列波单独引起的速度均向下,故合速度向下,不为零,故C项错误;D项,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实线波的频率为2 Hz,其周期为0.5 s,由图可知:虚线波的周期为0.75 s,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0.25 s,实线波在平衡位置为x=7 m处于波峰,而虚线波也处于y轴下方,但不在波谷处,所以质点的合位移y>0,故D项正确.
答案 AD
命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10.(2015.吉林三模)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这列波在t=0.2 s时刻的波形图.则( )
A.这列波的周期可能是1.2 s B.这列波的波长为12 m
C.这列波可能向左传播4 m D.这列波的波速可能是40 m/s
解析 由图可知,该波的波长为12 m,故B项正确;若波向左传播,则s=(n+)λ=12n+4(n=0,1,2,3,…),s取4时,n=0,故波可能向左传4 m,故C项正确;设波的周期为T,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t=(n+)T1,得T1==(n=0,1,2,3,…)
波速可以为v==20(3n+2)(n=0,1,2,3,…)
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t=(n+)T2
得T2=(n=0,1,2,3,…)
波速为v=20(3n+1)(n=0,1,2,3,…)
由以上公式可知,周期不可能为1.2 s;而波速可为40 m/s,故A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BCD
命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像
11.(12分)(2016.北京海淀区)利用插针法可以测量半圆柱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方法如下:在白纸上作一直线MN,并作出它的一条垂线AB,将半圆柱形玻璃砖(底面的圆心为O)放在白纸上,它的直边与直线MN对齐,在垂线AB上插两个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右侧插上适量的大头针,可以确定光线P1P2通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后的光路,从而求出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室中提供的器材除了半圆柱形玻璃砖、木板和大头针外,还有量角器等.
(1)某学生用上述方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在他画出的垂线AB上竖直插上了P1、P2两枚大头针,但在半圆柱形玻璃砖右侧的区域内,不管眼睛放在何处,都无法透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同时看到P1、P2的像,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定光线P1P2通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后的光路,在玻璃砖的右侧,最少应插________枚大头针.
(3)请在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右侧估计所插大头针的可能位置,并用“×”表示,作出光路图.为了计算折射率,应该测量的量(在光路图上标出),有: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________.
解析 在半圆柱形玻璃砖右侧的区域内,不管眼睛放在何处,都无法透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同时看到P1、P2的像,原因是光线P1P2垂直于界面进入半圆柱形玻璃砖后,到达圆弧面上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现象,光不能从圆弧面折射出来,可以采取减小光线在圆弧面上的入射角,即向上移动半圆柱玻璃砖;因为光线在圆弧面上的出射点已知,只要在玻璃砖的右侧插入1枚大头针,即可确定出射光线;光路图如答案图所示,为了测量折射率的大小,需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则折射率n=.
答案 (1)是光线P1P2垂直于界面进入半圆柱形玻璃砖后,到达圆弧面上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现象,光不能从圆弧面折射出来。 向上移动半圆柱形玻璃砖,使到达圆弧面上光线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
(2)1
(3)光路图如右图,光在圆弧面上D点发生折射,法线为OD直线,测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折射率n=.
设置目的 考查测量介质折射率的实验设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12.(8分)(2016.湖南岳阳)利用如图所示,
(1)图1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2)实验中使用的双缝间距为0.025 cm,双缝与屏的距离为50.00 cm.当屏上出现了干涉图样后,通过测微目镜观察第一条亮纹的位置如图2左侧所示x1=________ mm,第五条亮纹位置如图2右侧所示.实验中该光波长为________ m(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将屏移近双缝,L变小,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知条纹间距变窄,故A项正确;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波长变长,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知条纹间距变宽,B项正确;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不变.故C项错误;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d增大,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干涉条纹间距变窄,D项正确;去掉滤光片,则有不同波长的色光发生干涉形成彩色条纹,故E项错误.
(2)图2中左侧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1 mm+0.01×13.0 mm=1.130 mm,图2中右侧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5.5 mm+0.01×38.0 mm=5.880 mm.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得
λ== m=5.9×10-7 m.
答案 (1)ABD (2)1.130 5.9×10-7
设置目的 考查双缝干涉实验中波长的求解、实验现象的分析
13.(8分)将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下端系上质量为m的物块,将物块向下拉离平衡位置后松开,物块上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周期恰好等于以物块平衡时弹簧的伸长量为摆长的单摆周期.请由单摆周期公式推算出物块做简谐运动的周期T.
解析 单摆周期公式T=2π,物块平衡位置受力分析可知kl=mg,解得T=2π.
答案 T=2π
设置目的 考查新情境下的迁移能力
14.(10分)(2015.德州二模)如图所示,截面为三角形透明介质的三棱镜,三个顶角分别为∠A=60°,∠B=75°,∠C=45°,介质的折射率n=,现有一束光线沿MN方向射到棱镜的AB面上,入射角的大小i=6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求:
(1)光在棱镜中传播的速率;
(2)画出此束光线进入棱镜后又射出棱镜的光路图,要求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不考虑返回到AB和BC面上的光线)
解析 (1)光在棱镜中传播的速率应根据公式v=求解.光在棱镜中传播的速率
v== m/s=×108 m/s.
(2)已知折射率n和入射角的正弦sini,根据折射定律n=求出折射角.由公式sinC=求得临界角C.由几何知识求出光线射到BC面的入射角,根据入射角与临界角的大小关系,判断光线在BC面上能否发生全反射,再进一步确定此束光线射出棱镜后的方向.设此束光从AB面射入棱镜后的折射角为r,由折射定律n=,得=,解得r=30°.显然光线从AB射入棱镜后的折射光线NP平行于底边AC,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光线在BC面上的入射角θ=45°
设临界角为C,则由sinC==,sinθ=
可得θ>C
故光线在BC面上发生全反射后,根据几何知识和反射定律得知,光线将垂直于底面AC方向由图中Q点射出棱镜.光路如图所示.
答案 (1)v=×108 m/s (2)见解析图
命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光的折射
15.(10分)(2016.甘肃兰州)一列横波在x轴线上传播着.图中实线表示t1=0的波形曲线,虚线表示t2=0.005 s时的波形曲线.
(1)设周期大于(t2-t1),如果波向右传播,波速多大?
(2)设周期小于(t2-t1),并且波速为6 000 m/s,求波的传播方向.
解析 (1)如果周期大于(t2-t1),波在0.005 s内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如果波向右传播,则传播距离从图中看出为2 m,由此可得波速v右= m/s=400 m/s;
(2)由图可知λ=8 m,波的传播距离为s=vt=6 000×0.005 m=30 m=3λ.说明波向左传播.
答案 (1)400 m/s (2)向左传播
设置目的 考查波动的传播与周期、波长间的关系、及波动方向的判定方法
16.(12分)(2015.陕西三模)图示的直角三角形ABC是玻璃砖的横截面,∠B=90°,∠A=30°,BC边长等于L.一束平行于AB边的光束从AC边上的某点射入玻璃砖,进入玻璃砖后,在BC边上的E点被反射,E点是BC边的中点,EF是从该处反射的光线,且EF恰与AC边平行.求:
(1)玻璃砖的折射率;
(2)该光束从E点反射后,直到第一次有光线从玻璃砖射出所需的时间(真空中的光速用符号“c”表示).
解析 (1)作出光路图,根据几何知识和全反射规律得到光线在AC面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即可求得折射率,
(2)根据全反射临界角公式sinC=求出临界角C,判断出光线在F点发生全反射,在O2点不能发生全反射,即该光束经一次反射后,到第一次射出玻璃砖发生在O2点,根据几何知识求出光线在玻璃砖内传播的距离s,由v=求出光线在玻璃砖内传播的速度v,即可求得所求的时间
依题意,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如右图所示.
可见,光在O1点的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
①玻璃的折射率n==
②因为>sinC=>,所以这种玻璃的临界角C大于30°,小于60°.
故从E点反射出的光线,将在F点发生全反射,在O2点才有光线第一次射出玻璃砖.由几何知识可知:EF=L,FO2=L;
光在这种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
故光从E点传播到O2点用时t==.
答案 (1)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2)该光束从E点反射后,直到第一次有光线从玻璃砖射出所需的时间为
命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光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