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④圈层
B.火山喷发出现在③圈层
C.①圈层表示岩石圈
D.②圈层表示地幔
2.造成台湾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
C.火山喷发 D.地壳运动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④为内地核,地震主要发生在岩石圈;图中③为外地核,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图中②为地幔;根据图中莫霍面可知①为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第2题,地震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答案:1.D 2.D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第3~4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4.下列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第3题,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该层分布于上地幔上部。第4题,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莫霍面,两种地震波均能在该界面附近通过。地震波由该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大陆地壳较厚,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部分更深。
答案:3.B 4.D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顶部
解析:由图看出,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原因是由东向西地势逐渐增高。地壳厚度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厚度,故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时,0千米应为莫霍面。
答案:5.C 6.C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第7~8题。
7.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的重要手段,当b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
①纵波传播速度加快 ②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③横波传播速度加快 ④横波传播速度减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岩层组合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是( )
A.a+b B.b+c
C.c+d D.a+b+c
解析:第7题,b位于莫霍面以下,该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由内部向地表传播,向上通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减慢。第8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答案:7.B 8.A
9.下图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答案:A
读图,完成第10~12题。
10.图示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②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12.图中③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征是( )
A.只有③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B.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C.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D.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解析:图中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海洋是水圈的主体。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答案:10.C 11.D 12.B
导学号96100037读景观图片,完成第13~15题。
13.该景观图片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辐射
15.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B.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向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中的水圈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解析:该景观图片中包括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四大圈层。第13题,自然地理系统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图中要素为树木、花草。第14题,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能量源于地球内部,故B项正确。第15题,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答案:13.C 14.B 15.D
16.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地壳比较厚, 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 面,大约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 (圈层名称),其物质状态是 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 。
解析:图中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由①②两层构成,大洋地壳较薄,①层缺失。
答案:(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17.导学号9610003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反映的是 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
。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 ;
② 。
(3)请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 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 。
(5)C层中有若干 层, 强烈时, 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 。
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为17~18千米,高纬为8~9千米。据图示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题,对流层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第(3)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地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第(4)题,在50~85千米的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据此可以推测该层的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第(5)题,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被部分或全部中断。第(6)题,由于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1)中 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地面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3)如下图所示:
臭氧
(4)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6)逐渐变小